-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州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简报2008年10月
常州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简报 2008年10月
主编:高二历史备课组
提高课堂效益 落实增效减负
——记高二历史组研究课
10月17日,高二历史组蒋俞萍老师开设了一堂精彩的研究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全体历史组老师都安排好工作,进行了听课评课。
蒋俞萍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校提高课堂效益、落实增效减负的宗旨。在评课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蒋俞萍老师这堂课思路清晰,结构清楚,过渡自然,教学环节设计巧妙且多样化,课堂驾驭能力强,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这次听课评课活动,给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以后这样的活动在历史组一定会经常展开,给老师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取长补短,力争打造最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寻访常州历史,感受古城文明
活动成果
在2008年常州市暑期中小学生“寻访常州历史,感受古城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作品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充分显示了我校学生杰出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优秀的综合能力:
一等奖:《常州桥文化研究》原高一(6)班朱冰清、费立、丁乐明、余珂、刘婷、范砚儒
二等奖:《关于市运河的调查》原高一J(1)班陈朦昕、皮亚奇、蔡黎明、
陶一倍、周阔
三等奖:《关于体味常州居民小吃的传统韵味》原高一J(1)班陈朦昕、皮亚奇、蔡黎明、马晓甜、高立、张文韵、蒋云琳、万君妍
《吃在常州》原高一(8)班储悦恒、杨雨佳、赵晨阳、张时健、周佳仪
活动组织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变化巨大,为了传承常州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寻访中感受古城改革之后的巨变,常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寻访常州历史? 感受古城巨变”社会实践活动。我校高一历史备课组的张桂英老师、常耀芬老师、费敏老师、施亚俊老师积极响应此号召,在学生中进行了宣传发动,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实地走访,摄影绘画,撰写寻访日记、研究性学习报告等,
沿千果巷踏寻龙城小吃足迹.深入巷尾,体会传统龙城生活,了解龙城小吃的诞生背景.走街串巷,采访八旬老人.拜访“常州糕团店”,“三鲜馄饨
店”, “迎桂馒头店”等著名小吃店.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深入了解了龙城的小吃文化,通过对比常州新城市建筑与传统名居,体会到了常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我们深思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餐饮业中龙城小吃能否开辟出新的天地。常州小吃应不断吸收现代化元素,积极创新,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关于体味常州居民小吃的传统韵味》
我曾无数次经过这条巷子,但从没留意过青果巷中还有很多小弄,弄堂中住着人家,但大多都已满头银霜,可见他们伴着古巷经历了许多沧桑。
拔地而起的高楼渐渐把青果巷紧紧包围,甚至有吞噬之势,但青果巷仍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古老。尽管小路的大部分被柏油所替代,但在深深的支巷中,依然还见青石板的踪迹。可是,这样的坚持又能支撑多远呢,如果有一天,当曾在古巷里居住过的老人们都离我们远去,只剩下班驳的墙壁,残留的青砖,和破碎的瓦砾能告诉我们青果巷曾经的存在,如果有一天,车来车往的喧嚣彻底取代了古巷的宁静,那这到底是谁的不幸? ---来自蒋云琳
桥带给我们什么?
常州是一个临水而居,依水发展的城市,是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常州人,是河造就了常州繁盛的商业,是桥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带动了交通、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不管是古代桥还是现代桥,都用它自身的文化气息和在城市交通事业中的枢纽地位,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为家乡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一如它的坚实和稳重。
桥是一本纪念册,讲述着老百姓的故事,散发着永恒不变的生活气息;承载着古老龙城的变迁,铭记着点点滴滴的沧桑……桥连接着生活的这边与那边,也连接着历史的昨天与今天,相信这一座座桥会架起常州人民心中的桥,连起代代人的情愫,载着人们奔向前方!
我们眼中未来的桥——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桥在龙城的逐渐消失固然令人感到惋惜,但取而代之的新运河上彩虹般的11座新桥,也让常州市民倍感自豪,因为它们代表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设想一:常州可以以古运河为基调,修缮名人故居,复原常州民间传统,建造仿古建筑群,设计建造江南园林艺术与小民居独特风格结合的建筑群落,做到园中有街,街中有景,景中有店,相互融合。将常州打造成一座以古运河、古桥为中心的旅游城市。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设想二:未来的城市交通将更加拥挤,为了节省用地面积,分散地面车流量,我们必须向空间发展,建造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立交桥,同时配有高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