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全的近代文化史总结[精选]
1
《中国近代文化史》教学课件
第一章、中国近代文化的流变
一、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在中国近代社会里,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等。而资本主义很微弱,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据有的专家估算,1920年左右,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约为219.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了208.37亿元,工业的总产值只有10.66亿元,只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4.87%。就是说,到本世纪20年代初,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还只有5%左右。
社会经济的基础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而且近代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沿江的大城市,广大农村占支配地位的是小农经济。毛泽东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特点曾经做过精辟的论断,他说:“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这种经济形态的特点,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使中国近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复杂性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中国近代文化呈现出复杂性特征。在这种文化体系中,既有资本主义文化,又有封建主义文化;既有殖民主义文化,又有爱国主义文化;既有西方近代文化,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新文化,又有旧文化;等等。各种文化既有互相矛盾冲突,也有互相制约、影响,甚至互相结合或融会。但是,不论各种文化如何错综复杂,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新文化是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向的。
2、区域性
近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近代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东南沿海和沿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性的都市。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社会风气也日渐开放。因此,出现了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出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人物。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或奠基人。然而,在广大内地、农村,经济基础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是受封建经济的支配。相应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由于缺乏近代经济基础,这些地区接受西学、新学的过程十分缓慢,举步维艰。
随着沿海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例如,清末留学高潮中,甘肃全省留日学生只有一名,而新疆、青海、宁夏几乎近于零。沿海与内地相比较,相去悬殊。
3、基础薄弱
由于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并占据主体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十分微弱,造成了近代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近代文化的主体承担者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第三等级,而是与封建社会息息相关的传统士大夫中的一些开明之士。他们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由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同西学,学习西学,并试图以之作为变革社会、振兴中国的一剂良药。然而,由于近代社会的局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微弱,使得他们缺乏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气的土壤,没有能够完成从传统士大夫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变。实际上,他们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在变革的进程中,他们大都积极参与,并以其杰出的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但是,一旦变革出现挫折,现实与理想发生背离,他们便退缩、消沉、颓丧,从对传统的批评又回到对传统的眷恋。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晚年思想的保守倒退,便是近代经济在文化上折射的例证。
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密切结合
近代中国80年,是中国人民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8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始终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不例外,同样受到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影响。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郑观应的“商战”;无论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也无论是“实业救国”,还是“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的。
例如,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朝野震动,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600MW机组电气系统进DCS逻辑介绍.doc VIP
- 课题申报参考:知识图谱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运用研究.docx VIP
-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 古诗词赏析(考情分析+知识梳理+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docx
-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doc VIP
- 谭浩强(第四版)C++程序设计课件.ppt
- 初创公司商业计划书(通用8).docx
- 压力容器的分类90课件.ppt VIP
- 设备供货运输方式及运输方案.docx VIP
- 2023年12月17日广西区税务系统内部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业务类).doc VIP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文言文配套练习(附参考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