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脚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恐龙脚印

山东江苏交界发现史前恐龙追击战足迹群(图) 2010年12月06日 17:00:44  来源: 新浪科技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兽脚类恐龙追击蜥脚类恐龙的场景复原(绘图/赵闯)   马陵山恐龙足迹群三号化石点的分布图:a.红色为肉食性兽脚类恐龙;b.绿色为大型蜥脚类恐龙;c.黄绿色为小型蜥脚类恐龙 马陵山恐龙足迹群三号化石点 马陵山恐龙足迹群二号化石点的大型足迹   12月6日消息,中美古生物学者宣布,他们在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的马陵山脉发现了多个恐龙足迹群,约60个足迹分布在至少4个化石点,这批恐龙足迹隶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两大类。在其中的一个化石点,还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场景。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微博),美国犹他州迪克西州立学院的杰瑞德D·哈里斯教授等专家学者在今月出版的《古生物学报》杂志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据悉,这批足迹保存于东海县山左口乡一村庄附近,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出现了至少三种不同形态的蜥脚类足迹,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   马陵山是古老的山脉,因地处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巨型断裂带,北起沈阳南到安徽的庐江)中段,故有山体扭曲的地质景观。错落有致的千层崖、泥裂龟壳崖,以马陵山为主体,目前已经形成一处以构造形迹、地质剖面、地质地貌、金刚石产地、恐龙遗迹、地质灾害遗迹为特点的地质公园。   早在1982年,就有考古队在山左口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最大的一个足迹长82厘米,宽27厘米,当时认为是“神秘大脚印”。到了1996年,国内知名恐龙学家甄朔南教授在总结中国恐龙足迹时,认为这批足迹是中国最大的恐龙足迹。由于各种原因,这批珍贵的足迹迟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研究及保护。   化石爱好者的大发现   2005年,山东临沂化石爱好者唐永刚先生(网名“左山岭”)出于好奇,来到马陵山寻找“神秘大脚印”。根据村里老人的提示,他来到了当初发现脚印的那段小路,经过仔细观察,找到了唯一一个幸存的蜥脚类恐龙足迹,此时的足迹风化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行人来回踩踏,只能隐约辨认出轮廓。当年发现的十多个脚印,如今却破坏得如此严重,令唐先生感到十分痛心。   唐永刚很善于思考,他突然想到:既然这里有,那么附近相同地层中或许能找到其它足迹。于是,他就在附近寻找相似的地层。果不其然,在距离此处足迹西面的不远处有一条冲沟,在冲沟的岩壁上,他发现了两个并列的足迹,长宽均为80多厘米。经过仔细观察确定,认定是蜥脚类恐龙足迹。   后来,唐永刚先生又在南面100多米冲沟的左上方,一块很大的紫色砂岩上发现了6个恐龙足迹,除了蜥脚类的足迹外,竟然还有兽脚类的足迹。他简直觉得自己中了头奖。虚骨类足迹在岩层上有4个连续分布,每个间隔60厘米,此脚印能明显看到前端的利爪印迹,5串足迹呈西南东北走向,足足有几十个。   就这样,唐永刚追寻着白垩纪的足迹开始了他的化石猎人之路。   史前恐龙大追击   唐永刚先生将发现在网络上发布后,很快引起了国内恐龙足迹学者的关注。2008年,邢立达等人来到化石点,仔细测量、描绘、复制了恐龙足迹,还额外发现了另外几个化石点。据观察,这批足迹应该出现于早白垩世晚期,距今约1亿至9000万年前。在其中的三号化石点,则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恐龙大追击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三号化石点共有6道恐龙足迹,其中5道属于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可归入似雷龙足迹(Parabrontopodus),其中又分为2道成年,3道未成年恐龙的足迹。剩下的一道则是可怕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的足迹,只见它紧紧追随在未成年的小恐龙附近,正伺机而动,而大恐龙则返过身来保护幼仔,场面非常惊险!”哈里斯教授介绍说。   我们知道,恐龙足迹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两者的保存条件也不一致。也就是说,如果此地没有保存恐龙骨骼化石的条件,那么发现的恐龙足迹同样可以告诉我们此地生活过的恐龙种类。马陵山地区并没有发现过恐龙化石,所以恐龙足迹就成为我们了解恐龙时代一把珍贵的钥匙。   “在几个相邻仅有百米的地区中,我们共发现了3个种类、4种形态的蜥脚类足迹。这在其他足迹化石点都极少出现过。这就表示,该地区的蜥脚类恐龙在恐龙时代有着突出的多样性。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这批恐龙足迹作进一步的保护。”邢立达表示。   有助于破解“马陵之战”的减灶之谜?   足迹化石证明,白垩纪时的马陵山,气候湿润,植被发育,恐龙繁盛。大批恐龙在河边湿软的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足迹逐渐干燥,被沙土掩埋,经过数千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成为遗迹化石。这批化石暴露在地表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这竟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扯上了关系。   公元前342年,战国时期。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田忌为主帅,孙膑

文档评论(0)

643483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