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贵妇人的画像
美国文学史作业(一)
《贵妇画像》中的女性话语权
院系:外国语学院
教师:赵云梅
姓名:殷老涛
班级:11级英本2班
学号:110350243
《贵妇画像》中的女性话语权
摘 要:《贵妇画像》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历来就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等人虽有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虽然个性张扬,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和所做的种种选择分析,本文认为她们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该打个问号;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话语权尤其该受质疑,其实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没有成功。只要社会体制不改变,只要性别定位仍然是传统的固有模式,女人的话语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中国论文网 /5/view-1562277.htm 关键词:女性化现象 女性话语权 自由 独立? ?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影响经久不衰,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William Stein(1959)、Nancy Cott(1978)、Jeanne Dapkus(1997)等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解读;Annette Niemtzow(1975)、Schriber(1976),以及陈丽(2007)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Harold Bloom(1987)主编的论文集则从爱默生的自力更生原则解读伊莎贝尔;代显梅和方亚中分别在《当代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及“伊莎贝尔的女性悲剧:一种运用依利加雷理论的解读”的论文,前者探讨了伊莎贝尔回归其原先婚姻的心理动机,后者则用依利加雷理论解读该小说,认为伊莎贝尔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从传统评论界来说,《贵妇画像》中的伊沙贝尔?阿切尔似乎已经以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热情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形象定格了,女性话语权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笔者再读《贵妇画像》时发现女主人公极力倡导的女性自由独立观点夹杂着许多无奈和痛苦,这跟当时男权社会盛行的女性化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虽有当时的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从其对婚姻的包容程度,以及最后的选择分析,笔者认为她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应该打个问号。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不停地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她没有成功。? 一、女性化现象 亨利?詹姆斯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坚持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或者说男权文化的一种构建。这种文化只会把女人塑造成更称职的家庭服务员,更称职的“家庭天使”,以更好地满足男人的需要。①当时的社会把“生意”(business)等同于“生活”,而且认为这是男权社会中的决定性存在(presence):男人=生意=生活=存在;以此推断,女人=取乐=死亡=缺失=否定。②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很少享有任何合法权益,她们通常被边缘化,被贬值,而且往往被排斥在父权社会之外。③《贵妇画像》中的女人们也逃避不了这种文化模式,婚姻和财产成了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只是因为伊莎贝尔的女权主义话语貌似强烈,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趋于分散而忽视了当时的女性化现象。? 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尚未出场,她的表哥拉夫就从母亲发回的电报中得知表妹要来英国,便和朋友沃伯顿勋爵谈论开了,话题当然是婚姻:“……也许她已经订婚了;美国女孩通常都订婚了。”④凡涉及年青女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婚姻,因为在他们观念中这是女人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捷径。在男人们看来,女人等于装饰品,而她们带来的嫁妆则成了男人们财产的当然组成部分。从伊莎贝尔到达伦敦的那刻起,拉夫就把她当成高档的生活调味品或娱乐物看待了:“如果对他而言,他表妹只是个娱乐物的话,拉夫意识到那也是个高档次的……她比最精致的艺术品还要好,比希腊的浅浮雕,比伟大的泰坦神像,比哥特式教堂都胜一筹。”在拉夫生活得毫无乐趣可言时,他母亲竟然给他带来了这么一个高档次的“艺术品”,这让拉夫喜出望外;他感觉好像突然间收到一个邮包,一个装着希腊神话中“泰坦神”的邮包,可以“挂在我家墙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