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长春版语文四下《古诗里的故事》课件2全解.ppt

2014春长春版语文四下《古诗里的故事》课件2全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春长春版语文四下《古诗里的故事》课件2全解

《古诗里的故事》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1. 改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以原文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力。语句通顺,层次清晰,字迹工整。 3. 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古诗改写的方法 改写古诗是根据古诗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古诗的内容用现代文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不是字与字、句与句的对应翻译,也不是站在古诗作品之外,对古诗加以评论。 从图中仔细观察,并结合注释合理地分析。 根据古诗 的内容 通过自己 的想象 融入自己的 理解和感悟 想象图前、图中、图后所发生的事,以及人物的对话及想法。 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会。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观察 图中人物: 年龄: 关 系: 服饰及表情: 注释及背景: 贺知章 两个小孩 贺知章八十六岁的老人 七八岁的孩子 贺知章带着官帽,手牵白马,马上还驮着物品,脸上带着笑容而且能感觉出是一路奔波而来 两个孩子衣着朴素,伸出手指好像在问着什么 回乡偶书 陌生人——老乡 贺知章年轻时离家,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曾任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改写《回乡偶书》 年轻时,我怀揣着梦想,背上行囊离别了家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闯出了一番事业。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对于功利已经看淡,唯一使我念念不忘的便是那久别的家乡。 日行千里,但归心似箭。终于就要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了。眼见家乡就在眼前,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牵着马儿疾步奔去。 虽然我的两鬓都已经稀疏斑白,但家乡的口音却没有改变。老家的孩子们见有陌生人来,将我团团围住,呆呆地看着我,还不时地上下打量着。两个活泼的孩子笑呵呵地问:“老爷爷,您是谁?从哪里来?到这里有什么事吗?” 看着两个孩子满脸的稚气,我忍不住笑着说:“我呀!就是这里的人,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看看亲人们,还有家乡的山水草木。”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高兴地拽着我的衣襟往家里走,口中不停地喊道:“爷爷,爷爷,来客人啦!一定是您的老朋友!” 望着家乡的亲人,一种久违的亲情油然而生,正所谓落叶归根呐!人只有在饱经沧桑后才能更体会到这浓浓的乡情。能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家乡的山,再喝一口家乡的水,我已死而无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图中人物: 年 龄: 地 点: 服饰及表情: 注释及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少年游子王维 十七岁 帝都长安 客栈 衣着普通,很显然还没有考取功名。望着天空正在南飞的大雁。神情中充满了孤独惆怅 为了谋取功名,年少的王维和胞弟来到了帝都长安,虽然这里繁华热闹,吸引了很多的年轻士子,但毕竟举目无亲。尤其每逢佳节来临时,更是倍感孤独。 图中人物: 季 节: 地 点: 事情起因: 相关背景: 李白 孟浩然 阳春三月 黄鹤楼 孟浩然乘船去扬州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文档评论(0)

002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