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参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参照

一 刘 堤 我村现名刘堤,因刘姓人家居于故黄河大堤而得名。刘姓先祖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而来,迁于此地时,原有苏、郎等姓居民,村名曰“堤上村”. 二十世纪末,黄塔古寺曾出土一小碑,碑文中“堤上村”人有十名,其七人与我宗谱上人名相同,其他三姓谱无载。 或说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标注本中册第五十页言:“广敬区张家堤原名‘堤上村’”,似乎“堤上村”不是我村原名,可是我村当时属于广学区,黄塔寺紧邻我村,也属广学区,而张家堤当时属于广敬区,即今高平乡西北隅,二者相距四十里,显然张家堤非碑文上之“堤上村”。 又今滑县枣村乡北隅亦有“堤上村”,然而二者相距七十里左右,更非出土碑文上之“堤上村”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听老辈人所讲,我村原来还有苏、郎等姓,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如今,仅村东遗有“苏坟”、“郎窝”(戏言)而已。 志、碑、口传三者印证,至此可以结论:刘姓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移民于“堤上村”,与原居民苏、郎等姓和睦相处,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仅存刘姓人家,于是以后村名冠以姓,人们称“堤上村”为“刘堤上村”。.“堤上”二字因说的快而成了“diang”,“diang”有其音无其字,正是“堤上”二字的合音,亦似反切,现在还有一些人称刘堤为刘“diang”,这也说明了刘堤村原名“堤上村”。 二 隶 属 沿 革 我村现属滑县半坡店乡所辖。 明洪武元年(1368年)滑州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三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我村即属滑县永宁乡班村里。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卫辉府滑县永宁乡班村里。宣统三年(1909年)滑县改六乡为十六区,属滑县广学区,即南三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滑县办理自治新区,改十六区为十区,属九区(区公所在老河寨)陈刘乡(该乡辖陈玉庄、刘堤两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滑县改自治为自卫,全县改为五个区,区下设联保,区属待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十四日,滑县县长许兴凯携公款南逃,十五日公推贾心斋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月二十九日,日军进攻滑县,三十日滑县城陷,四月,本村刘泽普(字雨亭)任滑县县长,不久退出县城,在本乡秦屯村设立县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抗日民主政府在滑县、长垣县两县交界处设立卫南县,我村属卫南县六区(区公所在牛屯)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调整,八月设立平原省,滑县、卫南县两县合并,我村属滑县十区(区公所在焦虎)。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平原省撤销,滑县划入濮阳专区。 1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五日,我村划入新乡专署延津县,属八区(区公所在焦虎)。 一九五五年,撤区建乡,延津县划为二镇四十八乡,属程庄乡(待考)。 一九五六年,延津县划为一镇二十五乡,属半坡店乡。 一九五八年,延津县减为十一个乡,仍属半坡店乡,是年半坡店乡改为半坡店人民公社。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改属安阳地区半坡店人民公社。 一九八三年九月,撤地建市,属濮阳市滑县半坡店人民公社,十二月改人民公社为乡。 一九八六年二月,改属安阳市滑县半坡店乡至今。 明之前,我村所居之地属何州县乡史无明载,只能以距之远近等考之。 远古,应属燕地,史称南燕,燕治之处故址有:一在今延津县王楼乡大城村(《延津县志》、民国《重修滑县志》),距我村西南约三十华里,一在牛屯镇城坡寨村(一九八四年版滑县地图),距我村南约十四华里,距我村都不远。 隋开皇十六年分酸枣、东燕置灵昌县,后改为灵河县,其遗址在本乡零河村(民国《重修滑县志》),距我村北不足十华里,我村居三地之间,足以证明我村古属燕地。唐之后,郡、州、军多次改换名称,但基本上属滑州灵河县。 宋为京西北路灵河郡灵河县,熙宁三年(1070年),废灵河县隶治,省入白马县。此后,即属白马县。 金本南京属,大定六年滑州割为河北西路大名府,属大明府滑州白马县。 元属山东大名路滑州白马县永宁乡,明以后如前所述。 三 刘 堤 居 之 堤 我村位于黄河故堤之上,因名刘堤。该堤东西走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高约一至三米,北边紧挨着又一道故堤,两堤顶部相距不足五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差不多整平,村南为平地,西邻半坡店村。村东三百米处,堤断为洼地,宽约三五百米,最洼处深约三四米。该洼地向南延伸至西孟虎寨,俗称东河洼。过洼地故堤绵延向东。 该段洼地,应为古代黄河决口未堵而形成的,年代无考。 该堤筑之年代,遍查史志书籍,均未见确切记载,仅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采访稿云:“土人称为秦堤”。然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后,河空,次年南徙,河始离滑境,该堤非金以后所筑了。民间流传的“秦始皇打堤,打到古柳树后地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