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第一节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ppt

精选课件第一节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原为一荒僻的渔村。 近代青岛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天赋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等方面的因素。 1905年胶济铁路通车及大港码头建成后,商业贸易急剧增长,人口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商业贸易占据重要地位。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工厂、银行数量开始增长。 1922年北洋军阀接受青岛,又对青岛进行一定的规划建设,对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建筑密度、道路宽度与建筑物之比均有详细规定。 创造了阶段性的繁荣 1937年日本又一次占领青岛,扩大管辖面积达8500平方公里,人口180万。 一、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德国占领时期: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 日本占领时期:以经济侵略为重点,偏重工业及交通方面建设 二、规划分区 德国占领时期: 以港口选址为首要考虑因素,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靠近港口; 港口设于胶州湾,铁路线沿胶州湾东海岸布置在港口和市区之间, 火车站则设在城市的尽端,客运站深入市内接近中心区及海滩。 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港口与铁路之间的货物转运, 又可以使铁路沿城市边缘通过所有 市区。 严格分区德国区与中国区。 日本占领时期: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工人住宅区建设靠近铁路的低洼地带,条件恶劣 三、道路系统 道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形 德国区干道宽20-25m,其中车行道10-12m,道路间距80-100m 中国区干道宽10-12m,其中车行道8m,间距40m左右 四、居住区 德国占领时:德国区居住建筑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一带,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 日本占领时:出现大量日本式小住宅,注重实用功能,立面平面简单 五、市政工程及公共设施 城市道路标准较高,德国区全部为高级路面坡度在10%左右,石块铺砌。 环式上下水管网,德国区采用分流制,中国区则是合流制。 德国区沿路设铸铁电杆,部分地下电缆。 绿化较多,并设有“林务署”,但大部分绿化在德国区,中国区很少。 六、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 建筑完全按殖民者本国建设形式设计并制造 德国占领时以“提督公署”“德华银行”为代表,为19世纪德国建筑形式 * 第一节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 德国于1897年以《中德租界条约》租青岛99年。1898 年9 月, 德国殖民当局公布了第一个青岛城市规划方案, 随后搬迁了规划范围内的原有村庄, 从零开始了大规模的筑港建城活动。 ·初期着重军事设施方面:修筑炮台、建兵营、改建防波堤、浅桥及灯塔 ·重视港口建设:企图把青岛作为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其本国商品的口岸。 德国占领青岛港时期图 1935年青岛市规划图 1922-1937 北洋军阀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 西洋建筑思潮涌入 水族馆 韶关路28号建筑 天主教堂 山海关13号建筑 花石楼 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将其变为美国海军基地。 青岛城市规划图(1899) 德占时期中心区方格网格局 德国区绿化与道路结合较好,以花坛和灌木为主,显露建筑,直接观海 中山路北段一带商业设施密集 不少道路正对位于高地上的教堂尖塔 而中国住宅区多与商业与手工业作坊混杂,居住拥挤 提督公署 *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