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刺灸法.ppt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篇刺灸法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一)针的起源-砭石 (二)针具的发展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二、灸法的发展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一)刺激的强度 (二)刺激的时间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一)毫针的构造 (二)毫针的规格 (三)毫针的检查 (四)毫针的保藏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手法:是指进针后的左右捻转上下提插的运用灵活,轻巧自如,角度均匀,深浅适宜的方法。 1.速刺的练习 2.捻转的练习 3.提插的练习 (三)自身练习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一)毫针的选择 (二)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2.医者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消毒 四、体位的选择 1.体位选择的重要意义: 《灵枢 本输》:“……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标幽赋》云:“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分肉,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原则: 医者能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方便,患者在行针和留针期间有一个舒适、持久、安全的姿势。 2.临床常用体位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 刺手与押手 刺手:针刺操作时将持针的手称为刺 手。 押手:将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 《灵枢 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持针的姿势 状如执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1.单手进针法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2)挟持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角度 (1)直刺: (2)斜刺: (3)平刺: 横刺、沿皮刺。 2.深度 (1)年龄 (2)体质 (3)病情 (4)部位 六、行针手法 概念: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和进行补泻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2.捻转法 (二)辅助手法 1.循法 2.弹法 3.刮法 4.摇法 5.飞法 6.震颤法 七、得气 1.得气 (1)得气的概念: 得气也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得气的指征: A.自觉指征:是指患者,也就是接受针刺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感觉针下有酸、麻、胀、重等,有时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或传导,其感觉性质与机体反应,疾病性质和针刺部位有关。一般敏感者反应较强,迟钝者反应较弱,四肢末端多痛,四肢肌肉丰 满处多酸、麻、困,易出现触电感,跳跃感,上下传导感;头面部多沉压感。腰背部多酸胀感。 B.他觉指征:是指施针者感到和观测到的现象。针刺得气后,医者感到针下由原来轻松虚滑变为沉紧徐和,患者常会因感觉舒服而平静,针刺局部有时会出现红晕现象。 (2)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及促使得气的方法 (3)气至病所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使针感向病灶所在部位传导和扩散。 《灵枢》:“气至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灸大成》:“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又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2.候气 《标幽赋》:“静以久留,停针以待之。” 3.催气 4.守气 八、毫针补泻手法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及意义: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二)常用补泻方法 1.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