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囚绿记作者陆蠡.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课囚绿记作者陆蠡

第3课 囚绿记 作者:陆蠡 * 囚 绿 记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意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 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 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散文家陆蠡 (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月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陆蠡 陆蠡(lǐ) 涸(hé)辙 婆娑(pósuō) 猗(yī)郁 囚系(xì) 蕈(xùn )菌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重点字词 1.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 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文本探究一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提示: 托 物 言 志 蓬勃、向阳、固执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 借 物 抒 情 绿 探究性学习 在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    )绿 ( )绿 ( )绿 ( )绿 ( )绿 文本探究二 整体感知 寻 赏 囚 放 怀   本文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囚绿之前, 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全篇思路,概括大意。) 绿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2.赏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观描写。 3.囚绿(8—12段)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相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变”的文章背景,既是作者的活动背景,也是绿枝条生存的背景。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后来为什么又放绿? “绿”的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象征: 光明、自由与和平。 1.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5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文本探究三 2.绿枝条日见憔悴,“我”却不愿意开释它, 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憔损的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得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与偏执、以及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文本探究四 3.在作者的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的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