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摘要
2、他在遇到困难时,总是勉励自己说的一段话“在人的一生中,……才能学会驾驭知识的本领。” 对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学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学会驾驭知识的本领有坚定的决心。 3、华罗庚在写批评苏教授文章时的犹豫想法。“苏教授是位大名鼎鼎的教授,自己是个无名小卒,万一怪罪下来自己吃得消吗?” 做事的慎重,考虑得周到。 4、华罗庚病后残疾,想起中国古代受刑后残废但能发奋著述的司马迁、孙膑,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遭遇不幸仍能坚强自信,从古人身上吸取了精神力量,振作起精神。 5、华罗庚看到自己论文发表后,对编辑非常赞赏和敬佩。:“真是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啊!” 激动、兴奋、感激、敬佩。 四、归纳华罗庚的人物形象 1、顽强刻苦、独立思考、不屈不挠 2、谦虚好学、不迷信权威、做事慎重、 发愤自强。 写作特点 大量的心理独白描写 1955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梅兰芳(右)和华罗庚(左)两位代表在一起愉快地交谈。新华社发 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内蒙古自治区各族青少年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华罗庚在撰写科学著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数学大师华罗庚 少年辍学,自学成才。 热爱祖国,成就卓越。 数学大师,国人骄傲。 历经磨难,自强不息。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人们常常把这个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 只读过初中的华罗庚,凭借自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他独特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提出的“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的观点,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刻苦自学,勇攀高峰。 顾迈南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描写在传记中的作用。 2、了解华罗庚自学数学成功的因素。 3、学习华罗庚刻苦勤奋的自学精神。 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华罗庚他是国际数学大师。 他幼时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 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在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