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精选资料.docVIP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精选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精选资料

2008届高三语文单元卷 第二十二单元 文学作品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蓝 雀 川 美 我一直认为“蓝雀”是母亲赋予一种野花的最最美丽的芳名。 年少时在乡间,总会遇到一种习见的植物,生在田野或园子里。叶子像苞米苗,茎鲜绿通透,有火柴杆粗细,一节一节延伸开去,于分叉处挤出火苗样的蓝色小花。我问母亲那叫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应该叫“蓝雀”吧。两片花瓣似张开的翅膀,淡黄的花蕊做了精致的脑袋,可不真是一只振翅飞翔的小鸟!我便从此称那植物为蓝雀了,直到去年与一位朋友在林中散步,遇到这植物,我仍是毫不犹豫地告诉她:蓝雀! 几乎可以肯定,大自然各种植物的命名最初都来自民间,在田里劳作着的每一个朴素的农民,都可能成为造物主授权的命名者。 追述某种植物名称的由来一定是件有趣的事。想想啊,是什么人最先对着一丛野蒿子呼出那个诗意的名字——艾的?那该是久远到哪一年的事呢?一位农民在田里锄草,他的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农民铲倒了两棵蒿子,小儿子捡起那棵蒿子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也不知那蒿子为何物,他先是对儿子轻轻摇了摇头,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唉!儿子误解了父亲的意思,那蒿子却幸运地得到一种发音上的称谓。小孩子举着两棵蒿子高兴地跑回村子,逢人便讲他得到了两棵“唉”,村上的人起初也没谁叫得出那植物的名字,便都随了这个小孩子称其为“唉”,“唉”便传播开去,从一个村子传到另一个村子,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于是,普天之下皆称那种蒿子为“唉”。这时,民间的文字学家出现了(为什么一定是仓颉呢?),他用造字法赋予“唉”音以形和义:“艾”,一种植物从此拥有了真正的雅号。接着轮到植物学家出场,最初的植物学家不过是掌管植物户籍工作的人,他为每一种有了名字的植物登记造册,勾勒出某种植物的草图,详细描述出它的外形、性情、气味和味道。他对一株蒿子描述道:“多年生草本,叶羽状分裂,背面披白色丝状毛,揉之有香气。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小而数多,排成狭长的总状花丛。”最后标出它的名字:艾。再后来,民间的医学家(为什么一定是神农氏呢?)、诗人全都得到面对一丛蒿子直呼其名的好处。医书上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能和营血、暖子宫、祛寒湿,主治月经不调……一位吟游诗人走在田垅上,顺手捋片艾叶衔在口中,品咂其苦,灵感倏然勾出来,脱口吟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自自然然一句话,像落在地上的草籽,被风吹远,被鸟衔走,衔进《诗经》的篮子,衔进竹简,再衔进线装书里。今人形容自己如何思慕爱人,只知借用那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却不知衬托这佳句的竟是怎样一片迎风披拂、鳞光闪闪、芳香扑鼻的艾草! 薄薄一册《诗经》,罗列了多少植物?桃,梅,蘋,棠,桑,芄,黍,葛,苓,薇,杜,蒲,葑……而我们普通人能够识得的有几样呢?当你走进开满杂花的草地,或者在林中信步漫游,一些可爱的植物带着一脸喜悦迎候你,而你同样喜悦地望着它们,甚至伸出热情之手,然而你张开的嘴巴竟呼不出它们的名字,这是否也有见到老熟人却想不起对方名字的尴尬呢? 今人离自然之远,似乎不只在于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感,更在于面对自然万物少了那份原始的冲动。我们既懒得了解一朵陌生的野花,也不屑为一棵不相干的树木命名,更无兴趣遍尝百草,知其味,晓其性情。然而,我们何以极力宣称我们热衷“走近自然”呢?——而且,不是古人慢牛似的“游历”,而是急匆匆的速战速决的现代“旅游”。唐代诗人李白用诗歌记述流放夜郎途中自巴东经瞿塘峡登巫山的一段行程,“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区区几千里路程,“舟行”尚须十五个月,怎一个“慢”字了得!放在今天,十五日整个欧洲都游下来了。可问问那些去了欧洲的人感受如何吧,他们枯燥的描述尚不及一本速读的旅行手册。 其实,旅游和真正意义上的游历完全是两同事。就亲近自然而论,前者是走马观花,行一时一己之乐,而后者是亲历、体验、感受和认知自然的真谛。所谓回归自然也不只是四肢百骸置于自然之中,更要让心灵回到一株野花、一棵树、一个小动物或者一只昆虫的纯真和简单,把自己当成一片羽毛,一颗植物孢子,或者一粒尘埃,感受生命在空气中飘浮震颤的美妙,体验灵魂与万物神遇的惊喜和感动。 (选自《散文》2007年第3期)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一直认为‘蓝雀’是母亲赋予一种野花的最最美丽的芳名”? 答: 2.第4段详细叙写了艾草得名的过程,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3.根据文意,说说“旅游”与“真正意义的游历”有哪些区别? 答: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并以“母亲”给一种野花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引出人要亲近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的话题。 B.“薄薄一册《诗经》”这一段运用了设问、反问、拟人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