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力学-绪论全解.pptVIP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塑性力学-绪论全解

弹性区内的应力分量: 塑性区的应力分量: ?r ?? ? b o ?s rp r 应力分量: 塑性极限角速度与弹性极限角速度之比为: 当塑性区扩大到外边界时,进入塑性极限状态,此时rp=b,角速度达到塑性极限角速度 ?l : b) 塑性极限状态 位移分量: 塑性区: 取 ? = 1/2 弹性区: ur=b ul ue o ? ?l ?e 径向位移与角速度的关系: 在外边界处,塑性极限状态 与弹性极限状态位移之比: 数值模拟—曲轴内高压成形 a) 空心双拐曲轴 b) 建模并划分网格 c)成形极限图 安全区、破裂区、临界区 d)有限元模拟结果 数值模拟—汽车碰撞(能量吸收装置) 数值模拟—土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法分析 实验方法 利用机电方法、光学方法、声学方法等来测定结构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和应变的分布规律 如:光弹性法、云纹法等 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 常用于形状非常复杂的弹塑性结构 如:对结构特殊部位的应力状态难以确定,可用光弹性法测定,作为已知量置入数值计算中,特别是当边界条件难以确定时,需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求得可靠的解答。 ·将具有双折射效应的透明塑料制成的结构模型置于偏振光场中,给模型加上载荷,即可看到模型上产生的干涉条纹图 ·测量干涉条纹,通过计算确定结构模型在受载情况下的应力状态 ·可研究几何形状和载荷条件复杂的工程构件的应力分布状态,特别是应力集中区域和三维内部应力问题 实验方法—光弹性法 塑性力学的早期发展: ? 1773年,C.A. Coulomb 根据砂土的失效提出 Coulomb 屈服条件 ? 1864年,H. Tresca,关于金属冲压和挤压的实验报告 认为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临界值造成材料屈服 ? Saint-Venant(1870) 提出简单刚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应用Tresca屈服条件计算圆柱体塑性扭转应力,以及圆管受内压处于塑性状态时的应力(1872),认识到应力与总塑性应变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4 塑性力学的发展历程 Lévy(1870) 采用了 Saint-Venant理想塑性材料 概念,提出了应力与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 (Lévy-Mises 方程) ? Guest (1900), 薄壁圆管联合拉伸和内压实验, 支持 Tresca 屈服条件 ? M.Huber (1904), von Mises(1913) 分别从能量 和数学简化角度得到 Huber-Mises 屈服条件 或称 Mises 屈服条件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 Mises(1913), Lévy-Mises 方程(理想刚塑性体) ? Nadai(1923),用理论和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柱体扭转 ? Hencky(1923),Prandtl(1923), 平面塑性应变问题 滑移线理论 Reuss(1930),Prandtle-Reuss 方程 ? Lode(1926), 不同金属材料,薄壁管拉伸和内压实验 Taylor Quinney(1931),薄壁管拉伸和扭转实验 ? Nadai(1937),硬化材料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 ? Illyushin(1943), 全量理论简单加/卸载定理,求解边值问题 1934年,Egon Orowan, Michael Polanyi, Geoffrey I. Taylor, 用位错理论解释了延性金属塑性的塑性变形 ? Batdorf Budiansky(1948), 从晶格滑移概念出发, 提出了一个塑性滑移理论 ? Prager Hodge(1948), 塑性增量理论极值原理 Drucker(1948), Drucker 公设 -- 经典塑性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 塑性力学的进一步发展: I)塑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例 Hill,1958,1959) ? 塑性屈曲问题(例Hutchinson,1974) ? 塑性疲劳与断裂(Irwin,1957) ? 金属热塑性变形问题 ? 塑性动力学问题和塑性应力波 ? 细观稳定性问题及尺寸效应、应变局部化 II)将塑性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新的材料 ? 土、颗粒材料 ? 岩石、混凝土等 ? 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土体的变形几乎总是包含塑性变形。土体与金属塑性变形一 个显著特点是,塑性体积变形与剪切变形的耦合:对土体施 加剪应力(剪应变)会引起塑性体积应变(体应力变化), 即通常所说的剪胀/剪缩性。 模拟土体的一个最成功的塑性力学模型为剑桥模型,是由 Roscoe领导的剑桥大学土力学课题组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 代初提出。 III)塑性理论的新发展: ? Valanis(1971) 提出内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