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朴 ??? 总体结构 总————分————总 传统 传统文化 两重性 文化传统 (财富和包袱) 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补充资料: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确实是在革中国文化的命。八月份开始,“破四旧”的烈火烧遍中华大地。寺院、道观、佛像和名胜古迹、字画、古玩作为“封、资、修”立即成为红卫兵们的主要破坏对象。举例来说,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是东汉初年在洛阳城外营建的白马寺,为中国“释源祖庭”。“破四旧”时它自然难逃洗劫。寺院旁边有个白马寺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率领农民去革命,乱砸一通,一千多年的辽代泥塑十八罗汉被毁,两千年前一位印度高僧带来的贝叶经被焚。稀世之宝玉马被砸烂。几年后,柬埔寨流亡君主诺罗敦.西哈努克指名要朝拜白马寺,周恩来赶紧下令将北京故宫里的贝叶经和京郊香山碧云寺的清代十八罗汉运到洛阳,来个冒名顶替,才解决了外交难题。 正反对比,强调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小 结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对历史的回顾进入学术层面的探讨。 文化传统 过去——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研习“传统文化” 1. 什么是文化传统? 2 .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 3 .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4 .作为后人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现存于中国各地的古典园林,风景优美,建筑奇特,是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研习“文化传统”: 1. 什么是文化传统?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稳定性)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即“文化传统”是变化的。) (发展性) 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 差很大,一静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温柔端庄;另一个则在奥运赛场上,英姿飒爽。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 研习“财富和包袱” 1. 作者为什么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财富”?又为什么说“传统”(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包袱”? 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比喻论证的方法)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座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资料 民族文化就是完美的吗?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恐怕对方漂亮的女辩手现在穿皮鞋的美丽的大脚还是三寸金莲呢!恐怕对方的男辩手今早晨起床跑操前还在那里扎辫子呢!恐怕台下西装革履的各位领导们还是长袍马褂呢!难道不是外来文化救了你们吗?你们不但不知恩不报,反而以怨报德,硬说是弊大于利,唉!让人心都凉透了。 再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哪离得开外来文化?想当年江泽民访美穿什么?西服啊!我们山东这个花生大省!—花生哪里来的?外国传来的啊!就连我们整天啃得烧饼还是当年张骞通西域传进来的“胡饼”啊!对方辩友现在振振有辞,可周末还不一样去KFC?到时候吃着炸鸡可乐的你们心里不发虚吗?再请在座的各位扪心自问,我们写字用的钢笔,晚上煲的电话粥、兜里揣的随身听、出门坐的小气车、嘴里念的英语,哪一个不属于外来文化?就连春节晚会和十六大还是通过电视机向全国人民直播的啊!所以,我方认为,无论中国猫、美国猫,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就是好猫!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如乐百氏、万宝路、迪斯科、夏普、麦当劳、肯德基、沙龙、托福、迷你、酷、秀、可口可乐等;半音半意合译词,如桑拿浴、啤酒、苛机、保龄球等,由于交际需要,人们拿来使用,既快又方便,这不仅丰富汉语库,而且对活跃人们的语言生活文化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 庞朴 ??? 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