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问题的水循环复合系统探索修改稿2
我们所的刊物, 能引用就引用吧,
LIU Ji-chao, SHI Jian-sheng, GAO Ye-xin, REN Zhan-bing. Exploration on compound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to solve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of North China Plain[J].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6?Vol. 4?(3):?229-237?
基于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问题的水循环复合系统探索
刘继朝 石建省 高业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803;
摘要:本文以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从城市除涝、地表水系枯竭问题、中东部咸水问题三方面分析探索基于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问题的人—自然水循环复合系统。结果表明:城市建设区具备实现雨水径流量零增加的技术方法;地表水系枯竭问题可以通过弃水与河水分离方法解决;中东部咸水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开采促进雨水入渗的技术方法进行解决。为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问题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为水文地质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研究方向。
关键词:华北平原;水资源;咸水;雨水;水循环;复合系统;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许等,2009)。华北平原地区正在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已经成为重要水源(田, 刘,2012)。然而,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城市弱透水下垫面增加、河流枯竭、浅层咸水问题等原因,许多地方大量雨水无法形成有效的水资源,却带来了城市内涝、沿河线状污染、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正式通水,虽然大大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但并不能根治。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水利厅介绍,河北年均水资源缺口50×108m3,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年缺水量将达到100×108m3多,急需开展水资源开源研究工作,以根除华北缺水问题。
雨水是地球上一切可更新水资源的源泉(黄等,2011)。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李等,2013)。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降水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贾等,2014)。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华北平原不属于干旱地区,而且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也不属于缺水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于顺应水循环自然规律,开展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循环影响的恢复性研究、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自然复合水循环系统,提高雨水利用率,从中获取更多的水资源量。
2主要研究内容
2.1区域背景华北平原主要属于黄河、海河及滦河流域,松散沉积物广泛发育。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100 m,地形坡降多为0.1-1‰。华北平原地势自北、西、南三个方面向渤海湾倾斜。地形地貌对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运移和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华北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500—600 mm。华北平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而汛期的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甚至更短时间之内。
2.2城市雨水管理
在华北平原,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改造的增强,局部水循环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水循环平衡被破坏。雨水入渗地下的途径受阻,地表径流增加,内涝雨灾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传统方法由于对雨水资源性质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到城市雨水的资源性与可宝贵性,把强降雨作为灾害,一味地想办法快速排走。一方面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雨水排走,白白浪费大量淡水资源;另一方面却又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芦等,2011)。原位渗透技术作为管理暴雨径流的管理措施日益广泛应用(Davis,2008)。研究工作从“近自然水循环”角度出发。采用因地制宜,就地滞留和下渗的方法。以包气带作为雨水容纳目的层通过建设雨水入渗补偿性通道构建雨水入渗体系。解决降雨时间集中与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过程中的“肚大口小”的问题。尽可能地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额外的地表径流,达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影响。让降雨接近自然水循环规律进行入渗,参与地下水循环才是根本上解决雨灾问题的良好方法,也是对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
2.2.1雨水汇集区划分
当雨水从天空中掉落到地面时,有一部份会经由土壤表面的孔隙往下渗透,其余的部份则在地面上顺着地表的高低起伏,逐渐由高处往低处流动。要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必须通过合理控制集水区。在雨水汇集成不可控径流前加以疏导利用。宏观的集水区人类活动很难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