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山子传》阅读理解题
《方山子传》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阅读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2、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 阅读练习3.下面四组中全都是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荣华宝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处自得其乐 ?C.作者记起十九年前的方山子,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如今已是晚年,失去了旧时的威武豪放之气,成为山中淡泊的异人 ?D.作者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作者“所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作者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自得之意”,突出了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6.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 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7.翻译①过岐亭,适见焉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