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事故防治摘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顶板事故防治摘要

第一节 矿山压力基本概念 一、矿山压力的概念 存在于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和作用在支 护 物上的力。简称矿压 二、矿山压力的来源 P86-87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遇水膨胀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压力 第一节 矿山压力基本概念 三、矿山压力显现 1.概念:在矿山压力 作用下,围岩和支架所表现出来的力学宏观现象。 3.矿压控制 所有人为的调节、改 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技术措施 2.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 现的主要形式 工作面顶板下沉 支架变形与折损 顶板破碎或大面积冒落 煤壁片帮 支柱插入底板 底板膨胀鼓起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煤层顶板:位于煤层上方一定范围内 的岩层 煤层底板:位于煤层下方一定范围内 的岩层 煤层顶板的分类 伪顶 直接顶 基本顶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一、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1.概念:回采后工作面直接顶的第一次垮落 2.初次放顶:回采后工作面的第一次放顶 3.人工强制放顶:在人为控制下强行使直接顶 垮落下来的放顶方法 4.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初次垮落时,开切眼 到工作面放顶线的距离 一般 6---12m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5.决定初次垮落步距的因素 强度(岩性) 厚度 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 6.碎胀系数及残余碎胀系数 7.形成充满采空区所需的直接顶厚度及间隙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二、基本顶的初次来压 (一)基本顶垮落前的岩层结构 1.板式结构 2.固定梁式结构 (二)基本顶的初次垮落及初次来压 1.基本顶的初次垮落 2.初次来压的概念 由于基本顶初次垮落所带来的压力现象 3.基本顶初次来压的表现形式: 通常会出现煤壁片帮严重、顶板产生裂缝或掉渣、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明显增加、支架载荷迅速增高等矿压显现形式.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三)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L初) 1.概念:初次来压时开切眼到工作面煤壁 的距离 2.决定因素 强度(岩性 ) 一般10---30m 厚度 30---50m 地质构造 55---100m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三、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一)基本顶周期来压前的状态 双支粱 悬臂梁 (二)周期来压及矿压显现特征 1.周期来压的概念 悬臂基本顶周期性断裂所带来的压 力现象 2.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P92 基本顶周期来压主要表现形式: 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大,顶板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载荷普遍增加,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台阶状下沉的现象。 第二节 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 (三)周期来压步距(L周 ) 1.来压周期:两次来 压间隔的时间 2.周期来压步距 L周=(1/2---1/4)L初 =6---30 一般 10---15m 四、工作面上覆岩层 移动规律 冒落带 裂隙带 弯曲下沉带 第三节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一、采煤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支承压力显现特征表示参数P94 支承压力分布范围 支承压力峰值位置 应力集中系数 第三节 采煤工作面矿力显现规律 (一)切眼(巷道)形成后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原始应力:未采动前煤层所受的压力, 支承压力:升高了的应力。 支承压力区:应力升高的区域。 卸压区:应力降低的区域。 应力集中系数:最高支承压力与原始应 力比。 (二)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 1.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特点P95 第三节 采煤工作面矿力显现规律 2.采煤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作用结果 1)顶板未暴露前即受压下 沉,产生裂缝,甚至断 裂,增加了控顶的困难。 2)压酥了煤壁,增加了片帮 的机率,但有利于落煤。 3)上下顺槽顶板下沉量增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