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制造地净众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docVIP

交子制造地净众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子制造地净众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成都金牛区通锦路,历史上有一座佛教寺院——净众寺,它曾经是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制造地。交子为什么会在这里制造?这里有什么神秘之处?本文根据文献记载,拟就净众寺及周边承载的历史文化溯源,作引玉之砖,就教于诸位同仁,引起大家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追思,对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成果缅怀。 净众寺具体位置及历史沿革 一、净众寺在成都的具体位置 据《成都成坊古迹考》载:“北巷子。南接石灰中街西口,北抵金仙桥。金仙桥北向里许旧有万福寺,唐代净众寺,宋末名净因寺。民国36年于其他建成都理学院,解放后理学院合并四川大学,校舍划归西南铁路工程局(中铁二院、中铁二局前身)。又西北约有十里有‘九里堤’……” 交子制造地碑坊 二、净众寺历史沿革 《新国学》对净众寺历史沿革叙述:传说创于东汉 延熹年间(158—167)—→南朝时,名安浦寺—→唐开 元二十七年(739)伊始,更名为净众寺(俗名万佛寺)—→唐会昌法难(842--846)时,寺被除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重建—→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后,寺中增建杜悰祠堂。宋淳化五年(994)、咸平三年 两遇兵乱—→元泰定元年(1324)起,改名 竹林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后,改净因寺—→明正德中(1506--1521),寺燹于流贼,唯大殿幸存 —→万历(1573)年初重建,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前后建成。天启元年(1621)前后,俗名万福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至清顺治三年(1646)间,张献忠 部焚毁—→清康熙初年(1662)、康熙五十三年(1714)间,先后两次重修,正式更名万佛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成都县西北又另建净因寺,俗名万福寺。 该寺光绪元年经过培修—→光绪七年(1881)之前,万佛寺又遭毁灭,后在遗址旁新建“小万佛寺”—→ 1945年至1946年,万佛寺遗址也最终湮灭。 交子制造地——净众寺及周边 承载着的历史文化 1、净众寺石刻,堪称国宝。净众寺自东汉延熹(公元158——167)年间建寺,至明代的千余年里,香火连绵不断,是成都著名古刹。因建寺早,北方几百年间的佛教石刻造像在寺内生根,成为重要的石刻艺术宝库。 自清光绪八年(1882)以来,该寺遗址先后四次出土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等了大量石刻造像。按佛教造像题材变化可分为南朝宋、梁和北周、隋、唐两个阶段。如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残躯,睁着杏眼、留着小胡子的阿育王 头像,头戴宝冠、悬着缯带的观音菩萨,秀骨清像的佛头,小巧精致的背屏式造像等,均为梁代普通、大通、大同年间作品,它既填补了南朝造像的空白,也暗示该时期成都与建康一样,是一个梵宫琳宇鳞次栉比、塔刹庄严的古都。 又如出土的永明造像碑无量寿佛、弥勒佛,皆身着通肩圆领袈裟,它是我国最早的“褒衣博带”造像。专家们认为,因南北朝年间,受世俗服饰影响,一种着宽袍、系阔带的“褒衣博带”式袈裟逐渐兴起,该造像碑是我国最早的“褒衣博带”造像实例,最早在南朝兴起,再从中国南方传入到北方,对中国佛教艺术影响致深。 再如出土中带有异域风情的阿育王像,它们身着通肩袈裟,左手握袈裟一角,头顶着硕大的束发状髻,留 八字胡须,眼睛圆睁,常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兆。虽在史书中频频出现,但造像在中国却极为罕见,可一千多年后,却在成都万佛寺(净众寺)遗址出土7件。 万佛寺出土的阿育王像 这些佛像独具的艺术价值,在四川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佛教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文物现被四川省博物院收藏,建有“万福寺石刻馆”供参观者欣赏。 2、净众寺吸引异域和尚来这里讲经禅法。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繁荣,吸引了外域僧人来这里传经说法。《宋高僧传》卷第十九载:“无相(684-762),俗姓金,唐代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之第三子,在他做王子时,到郡南寺出家,人称金和尚,金禅师。” 唐开元十六年(728),他来到大唐长安,被唐玄宗召见,命住锡于禅定寺。其后,他周游入蜀,寻师访道,乃至资州德纯寺,拜智诜禅师,后又拜谒智诜的高徒处寂禅师,被处寂留侍身边习禅,尽得其禅法,授法名“无相”。无相得到真传,处寂又将则天皇帝所赐的木棉袈裟授与。后无相来到成都,得到县令杨翌的帮助和信众的支持,主持修葺和扩建净众、大慈、菩提等寺,并以净众寺为中心设道场,讲经传法二十余载,他的禅法以“无忆、无念、莫妄”为总持门,每年正月、十二月举行“授缘”法会,让成千上万的僧俗弟子受缘悟道,为巴蜀大地禅风兴盛做出了贡献,成为了初期禅佛教的掌门人,无相被列为五百罗汉中的第455位祖师。 万佛寺出土的背屏式造像(南朝、梁) 3、净众寺风景优美,吸引来文化名人呤诗抒怀。唐宋时期,净众寺林木繁盛,松竹交茂,禅院幽深,是成都的重要文化名胜地,吸引着文人墨客来这里呤诗抒怀。如晚唐进

文档评论(0)

fg09h0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