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析 摘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着一定的比重,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和智慧。新课程改革之后,在课程目标中对古诗词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分析,欣赏,不断的探索、研究,对古典诗词的教与学过程中,略有心得,在融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概括成几个要点,寻找适合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美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前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合理途径。 一、社会环境与作者生平 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作者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思想感情高度浓缩,融入这些事物之中。作者描绘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普遍思想意义。深入了解社会背景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应从了解社会背景开始。 唐建国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大力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限制豪门士族势力,照顾中小地主阶级利益,扩大其政权的阶级基础。一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另一方面,推行和完善科举制度,使中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由于帝国的统一,唐代出现了两个文化交流。一是南北交流,一是中外交流。一时间,南北文化出现了空前的交流与融合,唐代文化也从中亚、印度、日本等地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中吸取营养,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社会背景下,诗歌的成就更为突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仅《全唐诗》及《全唐诗外编》所录,就有诗人2000多家,诗篇五万一千多首(摘自《中国古代文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注)。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足,诗人在政治上渴望建功立业,多了辗转求仕的行为,因而产生羁旅乡思、送别友人的情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谓在歧路,儿女共沾娟”就是唐代社会生活、诗人价值观的体现。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种敦厚乡间生活和安宁平和的场景,所渲染出的一种气氛,一定不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社会生活的情景。中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社会生活感受能力,通过环境的体会,对古典诗词的感触也许会更深。因此,对产生诗词的社会环境的了解,直接影响诗词的赏析程度。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必须从了解社会环境开始。 文学作品的出现,缘于作者的创作欲望,诗词也不例外,正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创作欲望来之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感情。赏析诗词,必定对作者的生平、生存环境、思想感情、政治抱负有充分的了解,才不会断章取义,才可以准确把握诗词风格和思想感情。李白一生经历丰富,5至25岁蜀中游历,26至42岁远游求仕,42至44岁长安三年,45岁至55岁再次漫游,55岁至62岁身经战乱。李白丰富的经历,造就他较复杂的思想,儒、道、侠兼有。他的诗,既有揭露污浊的社会现实、批判黑暗政治,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卷,有关怀祖国命运、渴望建功立业,有反抗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生活,也有反映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摘自《中国古代文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注)。入选教材的有《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描绘壮丽的祖国河山,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赏析李白的诗,要结合他当时的生活感受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孟郊前妻早死,三子夭折,仕途坎坷,家境凄苦。所以孟郊的诗,突出的内容是反映并同情百姓生活的贫苦。家庭的变故,让他更在意亲人之间的骨肉之情。他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引起人们的共鸣。李白和孟郊不同时期的诗,既是他们生活情感的实录,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我们不了解李白孟郊的生平,妄加评析,对诗的体会是浅薄的。

文档评论(0)

klfgk7s7fa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