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云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哈尼族民间棕榈栽培利用及文化象征
姓名:邹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学
指导教师:尹绍亭 2003.5.1 【摘 要】 植物与人类的袭层联系最早源于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人们依靠植物提供 的原料解决食物、燃料、住所以及衣着、交通等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伴随 着植物在人类社会的资源流动和物质联系的发生,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 双向式的互动关系,即人类不光利用了植物资源,植物也对人类的信仰和行为构 成和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部分。棕榈是我国长江流 域以南常见的一种常绿植物,而在红河流域的哈尼族村寨,棕榈不仅是具有商业 价值的经济林木,还是一种有着多样化利用方式和多重象征含义的文化植物。本 文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红河县哈尼族村寨开展定点研究,通过对哈尼 族民问的棕榈种植管理模式和命名、分类方法,以及哈尼族民间有关棕榈的文化 信仰和对棕榈的各种价值利用的调查,对棕榈在哈尼族民间的文化象征及其意义 进行分析,探讨和揭示棕榈与哈尼族社会、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哈尼族民间 棕榈 种植管理 价值利用 民间命名和分类 文化象征 致 谢 (Acknowledgments)
因为一个梦,工作后又重返校园,所幸一路捡拾到的不尽是劳碌和艰辛,更 多的还是光荣与梦想。回想风雨兼程的日子.便有许许多多的感动浸满心田。“一 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的成长故事背后,都有无数双手热情的 扶持,我愿意和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帮助过我的师长和友人们分享今天的 喜悦.在此要特别感谢导师尹绍亭教授,尹老师不止一次地敦促我对田野调查和 论文撰写要认真细致、严谨,还对论文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舍空洞之理 论,究切实之学问,得遇严师指点,实乃一大幸事。 此外,还有许多师长和友人是不能忘记的: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张佩芝老师 在给日本筑波大学留学生教授哈尼文时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这对我更 好地理解和记录母语奠定了基础。谭乐水编导和范志平导演的教学和实践训练不 仅教会我以第三只眼观察生活,还教会我重新认识大家和匠人。新西兰维多利亚 大学JoI】Il Mick/nnon和Jean Miclcinnon夫妇的友谊和激励鞭策着我不懈地按自己 的方式努力成长。在李正丽女士的热心引见下,昆明植物研究所棕榈藤研究专家 陈三阳教授在我确定选题之初就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杨羊就、街顺宝不嫌烦扰还 以书相赠,张义龙、钱发德等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方便。人类学 系琶明安、沈海梅、林鸿程以及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张志敏等老师在繁琐的事务办 理过程中始终饱含热忱,令我感动。 也要感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李期博所长和全体同仁,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也不可能同时兼顾进修班和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的课程。Barbara Keifenheim教授和瞿开森博士也为我能够坚持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的课程提 供了帮助,安莉女士则让我用她办公室的电脑输入了论文国际音标部分,于此~ 表谢意。 最后,要感谢我的双亲和知心爱人,他们台g关爱是我永远的幸福。特别是我 的母亲t即便在与癌症牵手的日子里,她还一如既往的关心着我的生活,并不厌 其烦地为我解答许多哈尼语词汇。母亲对人生乐观而坚强的态度始终是对我的安 慰与激励。祝愿我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都平安幸福!1.引言
1选题主旨和研究点概况?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国外一般称作“阿卡”(Ahka),主要分布在东南 亚诸国的北部山区,据1996年5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 讨会的有关资料统计,东南亚一带阿卡人口总数约为50万人。在国内,啥尼族为云 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煳、思茅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人口总数为131万人(1999年统计数据)。其中,居 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足族人口总数约占国内哈尼族人口总数的5076.2000 年红河州哈尼族人口数达65万人。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以善耕梯田而闻名,而其以 村寨为中心,梯田和山林上下围绕构成的三点~线式构建格局(参见图例2虾昆村 削面图)也从生态适应的角度体现了哈尼族处理人地关系的根本特点。在哈尼族与 山区自然环境的人地关系中,入与植物界的联系不仅仅是“植物为我所用”的纯粹 物化观念在起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种对植物的文化信仰在物化的表象背后支 撑着种种看似独立存在的行为模式。 棕榈是哈尼族地区撮常见的植物树种之~,同时由于哈尼族建寨时都要在寨头 栽种棕榈,棕榈成为哈尼族村寨的一种象征性标志,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无棕无竹 不成哈尼寨”。哈尼族传承至今的种棕、用棕系列民俗事象充分说明,棕榈曾经是哈 尼族民间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