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一、地理形象 二、风俗形象 三、人物形象 地理形象 在中国古代思想观念中,地理与人文是结为一体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会造成特定的活习性,特定的生活习性又会造成特定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也会给民族个体成员烙印。生早期文献中,日本地理多与海外仙山相关。《三国志》载“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楼,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余里,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三国志》还记载日本产豫、樟、揉、杨等名木,以及姜、橘、椒、蓑荷等果蔬。《云岌七签》中另有不死草的记载“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煎,苗长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到了唐代,尽管中国文人没有到过日本者,但由于航海技术、尤其是造船技术的发展,很多日本人跨海入唐,和中国文人多有交往,日本山水地理的想象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如陆龟蒙《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 晓梵阳乌当石磐,夜禅阴火照田衣。 见翻经论多盈筐,亲植杉松大几围。 遥想到时思魏阔,只应遥拜望料晖。 风俗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日本民族相关的风俗形象大体可以归纳为饮食、文身、尚武、鸟兽信仰等。 日本服饰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秦汉时,己有中国人移居日本且大多从事养蚕织绢生产,称为“八夕”,日语意为“机织人”。汉代以前,尽管有自中国传入的先进的纺织技术,但日本人的衣着仍是“ 男子皆露新,以木棉招头。其衣横短,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新,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记载并非完全准确,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想象中的日本服饰仍然不是完整衣服,只是以一匹布遮体而不事剪裁,从今天日本的和服上,可以看出这类服饰结构的衍化。 唐代,由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己经部分接受了中国文化,《旧唐书》记载“贵人戴锦帽,百姓皆椎髻,无冠带。妇人衣纯色裙,长腰糯,束发于后,佩银花,长八寸,左右各数枝,以明贵贱等级。衣服之制,颇类新罗。 人物形象 唐代以前,日本人形象被想象成完全不同的两类一类是长寿的仁者,一类是人身狗头的兽类。中国古人对日本和“东夷”的地理概念并不明确,可以这样认为,日本形象是当时“东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汉书》记载“《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抵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抵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当时日本人形象还有相反的一面,即怪异的异类形象。《梁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况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人的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这样认为唐代以前,由于日本地域形象的不确定,日本人形象同样无法准确确定。 谢 谢 观 看 * * * * 唐代,日本地理形象的模糊起因于当时中国古人对日本所知甚少,一方 面,古人不可能亲眼见到日本岛屿,另一方面,唐时日本特产流传到中国的较少,即使有使节、僧人等带来贡品,也都为皇家宫庭专有。本来,文人可以通过他物产构成对异国的想象,但文人鲜有这种机会,对日本山水的认识来源极为有限,想象成为创作的主要源泉。 到了宋代,随着对日本认识的加深,地理形象与大海、宝物联系起来,有了盛产珍宝的地理想象。雷次宗《豫章古今记》这样描绘:“自山北转得佗,石山粗怪益高,垒石如侄,东望音合,想像高丽、日本界,如在云雾苍莽中。日初出大如米从,海尽赤,跳踊出天末,六合甭甭然鲜明。”显然具体的描写仍然处于想象之中。 元代诗文中,仍然没有出现具体日本景物的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大体与 唐宋文学作品类似,况且,元代楼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这一事件已成为社会重大问题,文人创作多涉及此类题材。一方面,对日本自然山水的想象被更重要的与日本相关的社会题材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楼寇侵扰中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文人对日本的情感开始变化。 明代倭寇更加猖撅,诗歌、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凶顽不化的楼寇形象。在地理形象描写中,随之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横亘在中国与日本间茫茫大海凶险、奇幻景色的描写,由于倭寇的残暴和大海的无常、暴虐、凶险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如皇甫仿《海波平》一诗这样写道 夷岛日本称最雄,究首拼拇炯两瞳。 乘舟截险洪涛中,跳梁若蝶聚若蜂。 揭竿烈炬耀红日,攻城掠邑谁婴锋。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