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报纸高考语文质量检测题(五)【解析版】..docVIP

报纸高考语文质量检测题(五)【解析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纸高考语文质量检测题(五)【解析版】.

报纸高考语文质量检测题(五)【解析版】 龙 猫2016年1月19日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再议“文质彬彬” 李春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孔子谈到君子的言论很多,其中有一段话很有代表性,“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和“质”关系的最早表述。那么,究竟什么是“文质彬彬”呢? “文”与“质”的含义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孔子那个时代,其含义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心目中,周代的文化是非常灿烂辉煌的,因此“周礼”——周代的礼乐仪式与道德规范就成为孔子追求的目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这样的语境中,孔子所说的“文质”就与“周礼”有关了,简单地说,“文”就是礼的外在形式,“质”则是礼的内在精神。比如孝顺,在父母面前早晚请安、行礼,这是孝顺的外在形式,而内心的孺慕之情、感恩之心才是孝顺的内在精神。离开了内在精神,礼只剩下表面的形式,那也就一文不值了。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应该是既能娴熟地遵守运用各种礼仪形式,又能诚笃地信奉礼的内在精神,使“文”与“质”相和谐。因此,“文质彬彬”原本是对君子人格的要求,而且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质”胜过“文”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教养,算不得君子;反过来,如果“文”胜过“质”,则显得繁缛虚浮,也不符合君子的要求。只有“文质相符”才是真正的君子。后世人们常说的“名实相符”“表里如一”,都可以看作是这种君子人格的表现。 汉代以后,“文”与“质”这对概念渐渐演变为对文章词赋的评价标准。例如东汉的王充认为文章的“文”与“质”应该相符合、相和谐,他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这里强调的是“文”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文”与“质”的相互依存关系。王充在孔子的基础上,把“文质说”引入文章评价中,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充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挥,例如,著名文论家刘勰指出:“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心雕龙·情采》)这就是说,“文”是要以“质”为依据与凭附的,就像水面上的涟漪要靠水流动不已、变动不居的性质,树上的花朵要依凭树干的坚实一样。这就是“文附质”。反过来看,“质”也需要“文”来表现,就像虎豹虽有凶猛之性,但如果毛皮上没有绚丽的色彩与花纹,看上去也就和牛羊差不多了。这就是“质待文”。在这里刘勰通过举例来说明文章词赋的写作一定要文质兼备,不能有所偏废。 这样一来,“文质彬彬”就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标准,在做人方面要求内在品质与言谈举止相符合,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优雅的外表;在诗文创作方面要求既有充实恰当的内容,又有华丽精美的形式。然而,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容易达到“文质彬彬”的标准一样,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真正做到文质相符的文学作品也只是少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者重质轻文,或者重文轻质,常常会出现偏颇。情况常常是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在具体创作中开始会比较注重内容,要求实际功用,但渐渐就会偏向于形式,注重辞藻韵律,于是就会有人出来矫正时弊,促成文质兼备的好作品的出现。久而久之又会重复以前的偏失,如此循环往复。刘勰、钟嵘对齐梁文风的批评是一种矫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也是一种矫正,明代“前后七子”和“唐宋派”的诗文复古运动依然是一种矫正,其目的都是追求“文质彬彬”的诗文境界。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凡是可以名垂千古的名篇佳作,无一例外都是符合“文质彬彬”这一审美标准的。这些作品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喜爱,依然能够给人以美感和教益。而那些只有华词丽藻、炫人耳目的作品,或者“质木无文”“平典似道德论”的作品,早已被历史淘汰。 在谈论“文”与“质”的关系时,需要说明的是,二者不是两张皮,不是先有了“质”,再找“文”来表现它,无论是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完成了的作品中,二者都是无法拆分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无论“文”与“质”关系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有那些既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与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又具有良好艺术修养与创作才能的作者,才能创作出文质兼备的好作品。 1.下列关于“文质彬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彬彬”本是古代对君子人格的一种很高的要求,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具有普遍

文档评论(0)

vc5gv1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