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中医对麻疹并发肺炎的认识和治疗
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 杨宗孟?
麻疹俗名痧子,是一种滤过性病毒所致的传染力极强的热性病,它可以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对小儿危害最大。麻疹本身的死亡率虽然很低,但死于并发症的还是很高,而并发症中又以并发支气管肺炎为最多见最重要,死亡率亦较高。据虞氏(1)统计虽用抗生素治疗其病死率仍高达15%左右。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市卫生局领导下为了抢救患病儿童及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作用而于1959年1月26日开展了麻疹病房,截至3月13日止,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共收治罹患儿童103 例(除外自动出院4例,临时抢救不幸死亡者3例,)其中并发肺炎的73例,约占70.8%,死亡3例,死亡率约占并发肺炎人数的4.1%。由此可知中医疗效的可贵,同时更证明党的中医政策的伟大与正确。我们通过这次实践的学习对中医的理论及治疗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
一、中医对麻疹的认识
祖国医学中对麻疹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治疗经验,远在公元307年,晋太医支法存谓:“疹证发热之间,或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腮赤或觉泪汪汪,或恶心呕,即是疹候。”对本病的临床早期症状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及记载。至宋代钱乙氏(2)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078年)对本病的描述则更为详尽,并进而提出了病因及治法,其曰“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辛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以后宋代陈文中(公元1251年)的痘疹方论始将痘与疹分开,并初步谈到其发病机转,其云“小儿斑驳疹毒之病俗称疹子,是肺胃蕴热因时气薰发于外,状如蚊蚤所咬。”至吕坤所著之麻疹拾遗(公元1629年)中谈到“疹细如芝麻故曰麻疹”。而开始有了“麻疹”的命名。谢玉氏的麻科活人书(公元1748年)专论麻疹,对本病则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二、麻疹的发病因素
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概念下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了内外二个方面的原因,而本病的发生则内因于胎毒,外因于天行时气,而且内外二因有着相互的影响。如王肯堂证治准绳说:“虽曰胎毒,没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又曰:“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应寒而反温,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疮疹,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而吕坤氏麻疹拾遗更进而申论曰:“麻疹之发多在天行厉气传染,沿门履巷,遍地相传。” 从上引证中不仅说明本病流行的严重性,并明显地看出内外二因的相互关系,机体内部的不足则易遭受到外因的侵袭,而外因必须通过机体内在的不足而发病,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儿一般在六个月后,机体对本病的抗力则消失,因此当本病流行之时即感而发,而发则遍地相传,沿门履巷,流行甚速且广。
三、麻疹合并肺炎的认识
(一)病名: 在祖国医学书籍中虽无“麻疹并发肺炎”这个名称,但因其临床表现咳喘、气急、痰鸣、鼻煽……等症状与“喘症”相符,故而特名之曰“麻疹喘”。又因其症状出现早晚的不同而又有“痧前”“痧后”之别。 (二)病因: 1.痧透不足:痧子透达不顺,透而不足,痧毒留恋肺经,终致喘闭。其原因又可分为下列二方面: 1)护理及治疗上的不当:护理不当:痧透或未透之际,因护理不当,冒受风寒,风寒怫郁在表,毛窍闭塞,故虽高热而无汗,痧毒不得外达,或透而骤然回没,内陷生闭。治疗不当:过早或过多使用寒凉药致使肺气不得宣达,痧毒无外泄之机而内陷生闭。 2)正气不足:体质娇弱无力托痧外达,毒热内伏终致喘闭。 3)脾虚(或饮食不慎):脾气下陷,清气不升,便泄稀水频数,致使痧毒不得外达,内陷生变。 2.毒热壅盛:痧透虽顺,但热盛毒重,毒热化火,火盛刑金而致喘。 3.气候反常:天时不正,应寒反温,疫厉之气易于化火,火烁金伤。 (三)病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谢玉之麻科活人书更进而论曰:“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喘症乃属痰火之候,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也。”故麻疹喘之病理变化主要在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热”。今将其病理变化机转图示如下:
四、辨证分类及治疗法则
根据现有临床病例我们初步分为下列二大类型: (一)实型:邪正两实,因其临床演变过程的不同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