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企业的前途.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代工企业的前途

中国代工企业面临艰难抉择 出路在何方?   伴随着佛山利达、东莞合俊、这些中国最知名的代工企业相继倒下,深圳阳光塑胶遭遇跨国机构勒索的苦痛或许不再让人惊奇,但阳光塑胶的困境再次揭示出中国所有代工企业面临的艰难抉择:要么将代工市场拱手相让直至穷途末路,要么调整被动姿态,寻求突围中国代工末路  文 本刊记者 宋华安   生存还是毁灭,这对阳光塑胶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   当月份不少经济学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高谈阔论中国经济已经回暖的时候,在深圳龙岗区耕耘20年之久的港资企业阳光塑胶(下称“阳光塑胶”)正游走在死亡边缘。这家一直以代工为生命的玩具企业,因连续四次没有通过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的验厂审核,而被全球知名玩具企业美泰公司踢出其OEM指定厂商门外。  阳光塑胶的悲剧并非偶然,它仅仅是近年来中国代工企业走向末路的一个缩影。从2006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备受关注的佛山利达、东莞合俊、崇高国际等一大批代工企业,或老板自杀,或企业倒闭,或陷入越做越亏损的泥潭。   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曾经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中国代工产业链是否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场难以为继的全球代工链条上,中国代工企业该走向何方?   全球代工史的中国轮回   企业代工(OEM、ODM以及“三来一补”等)并非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产物。   在二战结束后,欧美成熟的商业企业和品牌经过修整和重建,在此后短短20多年时间里获得了飞跃发展,于是在20世纪50~70年代相对和平的世界局势下,西方经济体迎来了20世纪的第一次繁荣,在纺织服装、消费电子、汽车、高新技术和日用品等产业上,逐步形成了欧美品牌主力军。   进入60年代至80年代,欧美企业不断高涨的人工成本,促使其开始寻找低廉的加工贸易伙伴,日本、韩国以及香港等地区逐渐成为这些品牌代工的主战场。特别是韩国,在这一波代工潮中抓住了机会,包括三星、LG等一批企业在早期也借助了韩国低廉的劳动力,在代工方面经历了产业链最低端的历练和“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品牌,也逐步在模仿中创新并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在这20年左右的亚洲首次代工潮中,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欧美品牌亚洲消费的主流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已将其自主品牌带进了全球经济发展潮流中,随着日、韩、香港、台湾等企业品牌全球销量的不断扩大,这些品牌企业的产能短板和高涨的人工等成本在鲸吞着他们的利润,转产成为这些企业继续发展和升级的迫切需求。   人工成本低廉,招商引资条件优厚,使中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成为欧美、日、韩及香港、台湾等经济体实现低端产业链(主要为代加工、“三来一补”)转移的最佳对象。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物质匮乏,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汇入到东南沿海的开放前沿阵地,成为廉价的产业工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就在这样的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税收低成本中快速发展起来。 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2008年,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最近几年来,这种代工方式日渐式微,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低效、低价值的产业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代工链条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代工末路   在全球代工链条上,代工企业与授权企业之间永远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这几乎是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潜规则。即便是曾经的韩国三星,现在富士康这样的ODM巨无霸,也不敢真正与苹果、戴尔等品牌厂商叫板。   这样的现实下,增产不增收成为近几年中国代工企业最痛苦的生存方式。在家电、汽车电子、轮胎、服装、家具、玩具、制鞋等几十个行业,企业主们看着数量越来越大的订单,利润率却越来越低,甚至出现无利也在“死扛”的严峻局势。   在制鞋业,据广东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有鞋类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由2007年同期的5811家降到3924家,其中珠三角地区降幅竟高达48.1%,有2426家企业倒闭。至2009年初,约2000万农民工只能无工返乡。   而富士康、伟创力、仁宝、比亚迪等巨无霸型的代工企业之间,为生存而相互争夺订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都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换取微薄利润的巨额订单。为此,富士康和比亚迪之间还在2006年上演了一场“涉嫌窃取商业秘密”的官司,被比亚迪围追堵截抢订单的富士康将前者告上法庭。   2007年8月11日下午,因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下单的96.7万件塑胶玩具被检测表漆含铅量超标而全部召回,生产商佛山市利达公司老板张树鸿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在自己的工厂三楼仓库内上吊自杀。

文档评论(0)

hhg35b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