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讲解
第三章 运动对机体的影响 赣医三附院 骨科 胡超华 学习目的 了解和掌握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功能产生影响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充分利用运动刺激对机体的良好影响,尽量减少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第一节 运动对骨骼、关节软骨、肌肉的影响 一、运动对骨骼的影响 (一)骨的结构和基础生理 骨的主要构造:骨膜、骨质、骨髓 骨的发生和生长发育:增粗、加长 (二)运动对骨的影响和作用 运动对骨形态的影响 运动对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运动对骨折康复的影响 运动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骨关节-Wolf氏定律 骨骼的密度和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 制动-骨质疏松 骨骼的凸起部位都是受力部位 骨骼应力降低,导致骨质疏松 骨密度越高的骨骼,制动后骨质疏散越明:跟骨、脊柱 骨质疏松的后果:疼痛、微小系列骨折、血钙代谢异常及后遗症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 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骨量增长期 从出生至20岁,该期男性增长速度快于女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和1.9%。 2、骨量缓慢增长期 从20~30岁,年增长率为0.5%~1%。 3、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 从30~40岁,骨密度处于一生的峰值期,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 4、骨量丢失前期 女性从40~49岁、男性从40~64岁,女性年丢失率为0.4%~0.6%,男性0.3%~0.5%。 5、骨量快速丢失期 主要见于绝经后女性,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年丢失率为1.5~2.5%,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 6、骨量缓慢丢失期 65岁以后,骨量年丢失率约为0.5~1%;另外,部分学者观察到80岁以后的女性骨量呈现一缓慢回升的趋势,其原因尚不清楚。 运动因素 运动方式、运动种类、运动时间等都对骨量产生不同影响。 研究认为,运动对骨量的影响主要有机械负荷对骨的直接刺激作用和肌肉收缩对骨骼的拉力、挤压力和剪切力的间接刺激作用,另外还有运动使营养及钙摄入量增加、日光照射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等因素。 因此,适宜运动配以合理营养可能是提高骨质量的最佳途径。 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的影响: 1、力量性运动项目的骨密度最高,耐力性运动项目的骨密度最低;男女运动员呈现同类变化 2、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骨密度低于正常人,最大摄氧量与BMD呈负相关关系。 3、肌力与骨密度密切相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于女运动员可能是过量的耐力运动,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间接地抑制卵巢产生和释放雌激素,从而降低血液中雌激素浓度,使骨代谢过程的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密度下降;同样,过量的耐力运动也能使男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受到干扰,导致血睾浓度和精子数量下降,雄激素水平低下或缺乏可引起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平衡失调,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密度下降。 骨钙代谢 骨钙负平衡在卧床早期即可发生,尿钙分泌在制动7周时达到高峰。 骨钙降低与制动程度有关。 完全性脊髓损伤6个月的患者跟骨密度降低67%,而健康人卧床同样时间仅降低1.5%。 年轻者的骨质丢失更为明显。 二、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关节软骨的营养 运动对关节软骨的影响 运动对关节代谢的影响 关节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活动时的加压和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关节骨受压,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以上两力直接影响关节骨的形态和密度。 关节功能障碍 制动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肌纤维纵向挛缩 关节内粘连 关节囊挛缩 关节软骨退行性变 关节挛缩 1.制动可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韧带和关节 囊的病变,使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产生关 节挛缩。 2.下肢骨关节挛缩的典型改变是髋关节和膝关 节的屈曲畸形,踝关节跖屈畸形。 3.上肢骨关节挛缩的典型改变是指间关节、肘 关节和腕关节屈曲畸形,肩关节内旋畸形。 关节退行性变 1.主要与骨承重应力改变而引起的关节囊挛缩、关节软骨面受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等一系列改变有关。 2.由于关节周围韧带的刚度降低,强度下降, 能量吸收减少,韧带附着点处变得脆弱,易于 发生韧带断裂。 三、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肌肉的解剖结构、基础生理 肌肉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人类骨骼肌纤维的类型 早在1673年Loranzini发现动物骨骼肌的颜色有的较红、有的较白,并且肌肉的色泽与运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1883年,仑威尔进一步用电刺激肌肉的方法发现红色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不易疲劳;白色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易疲劳。 1962年,瑞典生理学家Bergstrom创建了肌组织针刺活检技术,使直接进行人类肌纤维类型的研究成为可能。 人类肌纤维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收缩速度较慢的,称慢肌(ST)或I型肌; 二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