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1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重点

叶惠敏等(Ip等,2006):两条路径的系统性研究和整合——实体性感知的二元模型( Ip等,2006:369 ) 重要文献: Ip, W.(叶惠敏)et al. 2006. “Birds of feather and birds of flock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90, No. 3, 368–381. 可感知的同质性(本质论) 生理特质 共同的心理特质 协调的集体行为 共同目标 可感知的凝聚性(能动论) 可感知的实体性 总结: “线索”意为客观的、可观测的 无论是群体成员的共同生理特征、共同行动、共同目标还是共同结果,它们都是外在于观察者而客观存在的,可以被人们观察到。 3.1 感知主体的隐喻变迁 朴素科学家(na?ve scientist) 认知吝啬者(cognitive miser) 被驱动的策略家(motivated tactician) ——内隐论对实体性感知的影响 ——观察者的目标、动机、状态对实体性感知的影响 3.2 内隐论 人格特质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还是动态的、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 不可变——人格实体论(entity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可变——人格可塑论(incremental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人格实体论: 当人们将人格视为固定不变的,他们更倾向于用他人的特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在判断群体实体性时也更关注群体成员的共同特质(成员相似性),由此更认可本质论路径。 人格可塑论: 当人们将人格视为可变的,他们更关注社会群体如何变化发展,由此认为社会群体具有能动性,更认可能动性路径。 康萤仪等(Hong等,2001):人格实体论者感知实体性时更关注特质信息,人格可塑论者感知实体性时更关注行为信息。 内隐论可以通过情境激活进行改变(Chiu等,1997;Hong等,1999;Levy等,1998;Plaks等,2001) eg. 赵志裕等,1997:通过启动改变内隐论 重要文献:Chiu, C.(赵志裕)et al. 1997. “Lay dispositionism and implic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19-30. 3.3 感知线索与感知主体的结合 McGarty(2004):判断者对群体有一个先在预期(感知主体视角),这种预期与个体接受的刺激信息(感知线索视角)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实体性感知。 Reynolds(2004):被观察的群体具有的特征不足以说明该群体是一个实体,还必须理解群体成员如何进行自我定义,也就是说,对感知主体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4.1 刻板印象 首位黑人总统和首位女同性恋总理的成功就职,是否会改变人们对少数人群体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根据被观察群体具有的不同实体性水平,观察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与群体有关的信息: Welbourne(1999); Rothbart和Park(2004): 面对高实体性的对象:观察者会努力处理不一致信息,将不符合刻板印象的成员视为非典型的群体成员,从而维持群体刻板印象; 面对低实体性的对象:可以容忍和接受不一致信息的存在,将不符合刻板印象的成员视为典型成员,从而改变群体刻板印象。 如果人们认为黑人群体、同性恋群体是高实体性的群体,那么他们或许会将黑人总统、女同性恋总理视为“非典型成员”,从而不会改变他们对黑人群体和女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反之,则刻板印象可能会发生 改变。 内隐论的影响: 人格实体论者:更可能认为与刻板印象有关的特质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 人格可塑论者:相对更不认可刻板印象,且更多地将群体特质视为由群体成员共享的环境和经验塑造的,可随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 启发:通过情境激活改变人们持有的内隐论,亦可能消除刻板印象。 4.2 社会认同 Castano等(Castano,2004;Castano等,2002):内群实体性对内群认同具有调节作用。以欧盟为例,当欧盟的实体性增强或减弱,欧洲公民对欧盟的认同也会随之增强或减弱。而当人们需要增强社会认同时,他们感知到的内群实体性水平也会提高。 4.3 恐惧管理 死亡恐惧(terror of death):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性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对失去生命的恐惧 恐惧管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两种机制能使人们免受死亡恐惧所带来的焦虑: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