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
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
(2016—2020年)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地球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服务、环保治理、绿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已成为转型发展的首要需求;对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和综合执法能力亟待提高;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道出了生态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生命生存关系的思想精髓。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就要将生态文化核心理念融入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维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弘扬生态文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华夏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凝缩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生态文化的崛起,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国国情之必然,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文化崛起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省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觉悟。工业文明,以技术革命和物质财富快速增长引领,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排放大量污染物。20世纪,先行获取利益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甚至贫困状态。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国际社会第一次就生态问题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京都议定书》、《千年宣言》等相继发布。
2007年,联合国森林论坛(UNFF)第七届会议通过了《国际森林文书》,形成了森林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2015年3月,关于森林景观恢复的第二届波恩挑战国际会议宣布,全球已恢复6190万公顷退化森林景观,正在迈向2020年全球恢复1.5亿公顷森林景观的挑战目标。恢复退化土地,增加森林碳汇,改善全球气候和环境的生态诉求,正在聚集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
2015年8月2日,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196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通过了《巴黎协议》。根据协议,各国将以“自主贡献”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201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指出:“。”70年来,联合国“全球议程”从人权与发展,到环境与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世界,标志着生态文化核心理念逐步被事实认证,生态文明价值观正在引领世界转型发展。
2015年4月和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国家林业局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已共同确定了76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4个省区市的96个城市获得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生态文化协会遴选命名全国生态文化村441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11个、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20家;举办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和2189处林业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和林业休闲服务业年产值5965亿元;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就业空间和
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
(一)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人与人的关系,又基于人类占有、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并扩张财富的权益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对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