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五十年来中国教师生存状态与心理演变
谈五十年来中国教师生存状态与心理演变姓名:姚宁学号:201111014918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五十来,中国的教师生存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建国初期富有的精神世界与贫乏的物质生活,六、七十年代“臭老九”的悲惨记忆,八十年代神圣的教师情节,九十年代在经济浪潮与教育观念的夹缝中求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教师走下神坛,待遇差距加大,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教师心理发生了巨变。让我们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体味中国教师与中国教育的演变。50年代又穷又累容易得肺病 关键句:月伙食8元,穿长衫上课 讲述:梁婉娜,邕宁第一中学老师,1952年走上教师讲台。 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学校没有房子住,她跟另外一位单身的老师就住在学校图书馆空置的小单间里面。自来水是肯定没有的,需要用水,就只能靠学校的工友每天帮忙挑来一担,伙食也不能自理,不过当时都在集体食堂开饭,每个月交8元钱,可以管一个月的伙食了。虽然只是8元,但是相对于他们一个月28元的工资来说,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开支了。 那时候,比她年纪大一点的老师都还穿着长衫上课。思想比较开放的梁老师已经开始穿新式一些的服装,比如解放鞋,棉布衬衫什么的,当时压根没有校服的概念,有什么就穿什么。不过当时老师的地位并不算高,很多人都是没有办法才选择这个行业,按照当时的观念,大家都认为做老师很没有出息,又穷又累,当不上大官还容易得肺病,所以在外面根本得不到尊重。梁老师教的是英语,别看现在英语这么吃香,在那个年代却是最受冷落的。梁老师说,虽然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非常排外,对英语也很排斥,所以每到上英语课,学生们总是不愿来上课,课堂纪律也很差,很多人甚至不愿做英语老师。 50年代搞扫盲,每个老师都有任务义务帮助群众扫盲,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梁老师还要额外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一些不识字的群众、妇女上两个小时的课,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老师们还要下乡支农一个月,在村里跟农民一块积肥、割稻谷、收稻子,说是支农,但伙食费还得自己开支。每次去支农,家里的小孩就只有托付给邻居看管。 从工作到退休,梁老师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平平淡淡的做着本职工作,经历过地位卑微的时期,经历过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又遇到了第一个教师节,老师的地位终于得到认可,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她还保留着90年教师节学校发给她的一个铁桶,上面印着几个大字:育人光荣。 可以看出,五十年代教师的生活贫困而又忙碌。教师的生存状态差,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反受歧视。总的来说,教师的心理状态较差,教师职业不受尊重。60年代 “臭老九”老婆都找不着 关键句:我宁可嫁鸡嫁狗,也不会嫁给一个满口粉笔灰的臭老九 讲述:徐泽强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1960年,徐泽强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本来应该要留在北京的,但由于出身地主家庭,他被分配到贵州从江县从江中学任了语文老师。 提起六十年代的从教生涯,徐老那双仍旧闪烁着光芒的黑眸顿时显露出淡淡的哀伤。 徐老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在各行各业里被排到了第九,仅次于乞丐,故而有了“臭老九”的叫法。徐老有位同事姓刘,在追求一位卖土特产的营业员时就遭到这样的辱骂:“我宁可嫁鸡嫁狗,也不会嫁给一个满口粉笔灰的臭老九……”徐老为此感慨万千,特别在墙报上描写了这个故事,并取标题为《女营业的玻板》,以影射教师在当时社会的低微地位。 1966年文革开始,教师们的生活更是暗无天日。《马均传》是一篇描写主人公马均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怀才不遇的故事。徐老在给高中同学上这篇文章时就有同学询问,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境况时该怎么办?徐老就自己的实际遭遇如是回答:“其实,我也不喜欢做老师,我真正想做的是一名大记者,多写作、多在报刊上发表些文章……”没想到这么一番话就被冠于“宣扬封建名利思想”的名堂加于批斗,接着还搬出他的家庭出身,一斗就是3个多月。他说当时社会都把眼睛盯准了教师队伍,一有风吹草动都有被批斗的可能。徐老列举了他们学校的一个故事:他有个同事吴老师,重庆人,是该校的教导主任,从事化学科目教育。还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吴老师曾在国民党一个军工场做童工。没想到这个底细被人打探之后,调查组就找到吴老师的爱人。情况很严峻,他爱人不得不编造了“吴XX晚上经常在实验室里发电报,好象是给国民党传送机密……”这个消息传出,调查组马上调遣了一个部队到学校来搜查。而事实的结果是,他们只在学校的实验室找到了一台模拟机。 “在那个时代,好事从来轮不到你,坏事却首当其冲地撞向你,从来总是低人一等、抬不起头做人,连找个对象都是那么的困难。”徐老最后用这句话总结了60年代做教师的那段生活。 60年代“学工学农兼学别样”的日子 关键句:上山下乡,党叫干啥就干啥 讲述:一级教师 王老师 1965年,我下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