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典课件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异同.ppt

自精典课件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异同.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精典课件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异同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异同 童 俊 摘要 摘要:文章概述了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有关早期个体内在精神的形成,以及早期客体关系中自恋性的创伤是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起源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两种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上的异同进行了区分。 关键词:自恋性创伤 自恋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Abstract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ome viewpoints from Modern Psychodynamic Theory ,in which the inner psycho fashion of individual early life was described. And the theory suggested early narcissistic hurt in object relationship are the origin of both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From the viewpoint and clinic observation, the article distinguished the origin, evolution, clinic representation and treatment between above two typ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Key words]: Narcissistic hurt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尽管诊断依据大不相同,但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常有雷同之处,这样的情形无疑导致了临床治疗师的困惑。本文通过对现代精神动力学有关理论的回顾以及笔者多年的临床观查,对上述二种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上的异同进行了区分,以期我们对这二种人格障碍有较明晰的认识。 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在精神过程和亲子关系中自恋性创伤导致的人格损害构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和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起源[1]。 临床发现上述两种人格障碍从来就没有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缺乏人类最重要的爱的属性。什么样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可以导致自我的损伤,从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体验爱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困惑,现代精神动力学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派,一是通过对父母与儿童间互动的观察,研究了个体怎样形成最初的关系,怎样形成自体(self),以及怎样发展自己的人格。二是在对这类病人大量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病态表现与早期亲附关系上的自恋性损伤相关。他们呈现出起源于自恋发展阶段的障碍——自恋型的客体关系。这些表现最早在DSM--Ⅲ中有较详尽描述。 因而自恋这个主题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早期的弗洛伊德(Freud) 、以及现代的肯伯格(Otto Kernberg)均研究并描述了儿童自主性性欲期后的原始性自恋。在这个时期,孩子首先将爱的能量投注给自己,然后,作为一个分离的自体,将这种能量投注给那些曾给予自己满足的客体。这时的自恋主要是由无所不能和魔幻性想法(magic thinking)所支配。此时孩子对父母和他人的关联,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换。这是这段时期的内在精神过程[2]。 在正常发展中,早期自恋被现实原则替代逐渐变得适应环境。早期的自恋继发成为一种包含有对客体爱的能力。既能认识和关注他人的需要,也能关注自己的需要。如果这个时期出现严重的问题,孩子可能固着在原始自恋里,仅投注于自己,甚至寻找婴儿式的满足和快乐,他不关心外部世界的现实和他人的需要。科胡特(Heinz Kohut)的研究将人们对自恋的看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认为这种对自体的投注,作为一种持久的不快乐、受伤害和创伤的体验持续到超过了正常的自恋期,对他人的信任和信心也就从未得到过发展。这种对自体的投注,逐步发展成一种害怕亲附和对人际愤怒的互动模式,最初指向父母,随后朝向环境中的他人[3]。 1 科胡特的观点: 科胡特认为自恋有两条健康的发展线,每条都引导原始的自恋向继发的成人的雄心和创造力发展,能够去体验共情和幽默,去感受爱和被爱,有自我价值、自尊和自信、以及自我理想和超我。 1.1 二轴发展[4]: 这个二元论(轴)包含有无所不能的自体和理想化的父母印象(一个全能的客体)。这两条线的任何一条的创伤体验都可导致扭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