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三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浅析.doc

博兴三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人教版)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1、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的条件:①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②有受到损失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①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②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③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4、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1)区别: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2)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5、自然灾害的特点:(1)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4)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像;(5)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像。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灾情 (1)人员伤亡 ①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②人员伤亡的群体差异:a、脆弱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B、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青壮年男性。 (2)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①灾情特点: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②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非可再生资源(无法或很难恢复),可再生资源(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的地域差异 ①影响因素:灾害强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 ②地域差异:危害程度相同时: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①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干旱、寒潮;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③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④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 二、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①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②形成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b.下热上冷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③台风:a.概念: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叫台风。b.发生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夏秋)最为频繁。c. 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d.结构:台风眼、漩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④分布:a.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b.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2、干旱 ①概念: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②成因:有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③特点: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④分布: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3、寒潮 ①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②成因:聚集在高纬度的强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24小时降温幅度大于12°C;最低气温小于5°C)。 ③时空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冬半年(深秋——初春/9月——次年5月)。 ④天气特征: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三、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分类:①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而引起的地震。②火山地震: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 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地震构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4)震级和烈度 ①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②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③二者关系:震级越高,烈度越大(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有关) (5)分布: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