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阅读材料三2015.
综合高中高三语文阅读与写作素材
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漫画家朱德庸
2015年第一个工作日如期而至,同事见面后几乎没有人说“新年快乐”,连道“新年好”的也不多。显然,大家都依然沉浸在新年夜外滩悲剧带来的伤痛之中——36条年青生命骤然而逝,何其痛哉!
这场拥挤踩踏事件刚满一周,远未到“痛定”之时。不过,这几天,人们都在讨论: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关于前一个问题,不妨静候权威调查结果;对后一个问题,大家众口一词:“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这几天,作为一名父亲,看着那令人痛彻心扉的遇难者名单,想着“彼亦人子”,多少有些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去外滩,在这样的复杂心情下,我一直在思量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句话。
我在各种场合都没有附和这句话,而是问了自己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有朋友邀请我去外滩跨年,我会不会去?答案很肯定,不会!因为一怕天寒地冻,二怕人多拥挤。人到中年的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其二,如果我的孩子要去外滩跨年,我会不会阻拦?答案也很肯定,不会。原因很简单,我无法做到让他永远不去“人多的地方”。即使,他是我的孩子;即使,悲剧已经发生。
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小心翼翼,见到人多的地方就躲,一天到晚宅在家里……那,还有什么生气?
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怕去“人多的地方”,商场门可罗雀、景点乏人问津、看台不见球迷……那,还有什么活力?
如果我们的政府,真的“吃一堑,长一智”,再不敢举办大型活动,甚至一纸令下,禁止所有集会……那,还有什么出息?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各种不安全因素,确实跟人多人少成正比。因此,不去人多的地方,无疑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如前所述,于私,恐怕很难完全做到不去人多的车站、码头、地铁、商场、剧院、景区;于公,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无法做到不再有大型活动、大股人流。
那么,怎么办?
同样,先说于私。我们当然要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每个人都要有公共空间的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对于坐飞机有时要脱鞋和解腰带安检、连一瓶水也不许带等“严苛”规矩,大家都很习惯。一是因为执行得很严格,二是谁都怕空难。但同样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长途汽车、公交车、地铁等,那些带着易燃易爆物品“闯”关者,为什么就不为自己的安全考虑呢?外滩的跨年人群中,既有任意推搡、胡乱起哄的“作乱者”,也有挺身而出、大声疾呼的“后退哥”。悲剧过后,我们总要想一想,在“人多的地方”,我们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维护好公共秩序。
再说于公。维护公共安全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流动越来越快,确保“人多的地方”安全,是各级政府必须呈交的答卷,而且只能满分,不容出错。外滩新年悲剧,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类似踩踏事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都发生过,当事地都痛定思痛,探索出一整套控制人流、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这几天,微信、微博上就此介绍了很多,相信上海也会吸取教训并举一反三,把安全措施做到位,让“东方明珠”重放光华。
即使我们再热爱田园风光,再向往山林野趣,也不能否认,大都市的繁华兴旺、五光十色、人气炽热,自有其魅力。大都市这种“人多的地方”,是我们无可遁逃的。我们能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共同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至于“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这样的“人生经验”,应该像“老人倒地不要去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信条”一样,越快过时越好。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谣言何以盛行
日前,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承认将“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传入国内。微薄名为“@老李头06”的李竹润称:“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直到1997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李慎之揭露谎言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特承认错误、道歉。”(《成都晚报》1月5日)
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这一传言催生的民族自豪感,似乎至今不散。可惜,这是一个由恶作剧生成的假消息。已过古稀之年的李竹润老人,不仅揭露了炮制经过,还真诚道歉,这种负责任的求真态度值得为之点赞。
在李老这次公开以正视听前,该传言已通过多个渠道被证伪,比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者李慎之就问过在西点军校执教的教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微也曾回应:“西点军校内没有雷锋塑像,也没有雷锋画像,类似的说法都是误传。”最权威的辟谣当属西点军校,该校在两年多时间内,接待了1万余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辟谣。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网友信以为真,甚至当李竹润道歉后仍有网友称,西点军校不学雷锋,不代表该校某个学员不学雷锋。这就有点狡辩了。在谣言产生经过已真相大白的当下,更当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