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周练考试案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评讲 重点突破——诗歌鉴赏 村行 王禹偁(chē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9. 诗句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分析(6分) 比一比 (示例1)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并将情感深藏于内心。 (示例2) ①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1分 ),首联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作者对山间自然景物的喜爱。(从诗歌内容得) ② 对故乡的思念(1分)“村桥原树似吾乡”山间美景与家乡美景相似,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从主旨句得) ③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1分)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从注释得) 注释 主旨句 诗歌内容 小结: 1、要关注诗歌内容、主旨、诗人生平(注释补充的) 2、分析要有依据,要结合诗句。 评一评 (示例1):1、对比,“梨叶”对“麦花”,“胭脂”对“白雪”,烘托出景色的优美。2、远近结合,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3、拟人,“数峰无语”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2):“万壑有声含晚籁”运用视听的描写方法描写了万壑中风吹的声音; “荞麦花开白雪香”运用视闻的手法,描写了荞麦花开的雪白颜色与幽香。 失误归因:知识漏洞、步骤不全、言之无物 写景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正面与侧面结合、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色彩的对比映衬、白描手法 、借景抒情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满分答案展示: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手法)。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分析)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效果); ②远近结合(手法) 。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分析) ,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效果); ③拟人和比喻(手法) 。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分析),突出其静(效果); 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 (分析),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效果); (是对两联进行赏析,所以比喻、拟人同时单列只能算一种) ④各种感官的运用(手法)。 “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分析) , 视、听、嗅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效果) 。 方法指津: 1、学以致用 “四看二品”、善于联想 2、规范答题 ——使用术语、步骤完整、言之有物 小说阅读 小说要素: 1、人物形象 2、 故事情节 3、 主题 4、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 (1)答C给3分,答E给2分,(考次要人物形象和作用) 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 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考叙述方法) B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考察文本内容) 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考人物性格、心理) 改一改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环境)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人物) 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情节) (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角度作答) 修订答案 修订答案 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分析),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效果)。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分析), 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效果)。 ③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分析),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效果)。 ④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