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是一个 “ 3C ” 的时代,也就是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与消费性电子器材(Consumer Electronics)的时代,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各种小型的多媒体电子用品将时时伴随着我们,如上网购物、收发电子邮件、安排行程、打电话等,都可随时随地进行,人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作为信息载体的显示技术就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人机之间也将以显示器件为主要的沟通接口。
纵观当前显示领域的发展历程,已从第一代的阴极射线管(CRT)发展到了现代显示技术的平板显示,如:液晶显示器(LCD)和等离子显示(PDP)。如果说LCD是二十世纪平面显示器的发展史中,一个令人惊喜的里程碑,那么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简称OLED)则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所梦想追求能超越LCD平面显示另一项技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平板显示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品质图象及便携式平板显示器必将成为巨大的产业。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作为新型的平板显示器与其它显示器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被誉为第三代平板显示器,有着美好的应用前景。
1.2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的特点
对于第一代显示器件CRT,由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缺点:体积大、功耗大、辐射重、难于携带等,目前其市场的占有份额正在逐步减小。作为代表第二代显示器件的LCD克服了CRT的许多缺点,显示了其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画质高等优点,但是LCD依然不是最理想的显示器,其主要问题是在于其视角小、响应速度慢、温度特性差(不能在低温下使用),而且属于被动发光模式(需要白光背光源)。
作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的OLED想要与LCD竞争,必定有着其它显示器件所无法比拟的优点[1-4],如图1.1所示:
超薄显示,重量轻;
自发光(self-emissive),视角广达170°以上
反应时间快(微秒级反应时间)无一般LCD残影现象
高亮度、高效率
低功率消耗
高分辨率及易实现全彩化
可制作大尺寸与可挠曲性面板
可使用温度范围大
制程简单,具有低成本的潜力(30-40% of TFT-LCD)投资金额较小,容易达到经济效益
图1.1 OLED的特点
Fig.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LED
、、μm蒽沉积膜,一举将工作电压降至30V以内。
一直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 C. W. Tang 及 S.A. VanSlyke 等人发明以真空蒸镀法制成多层式结构的小分子OLED组件后,可使孔穴、电子局限在电子传输层与孔穴传输层之界面附近再结合,大幅提高了组件的性能,在20V的电压下获得了1700cd/m2的绿光发射,其低操作电压与高亮度的商业应用潜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年C. W. Tang采用超薄膜技术,以一种二胺衍生物作为空穴传输层,以8-羟基喹琳铝作为电子传输和发光层,在lOV的工作电压下得到了亮度为1000cd/m2的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效率为1.51 lm/w,寿命在100小时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且深入地开展起来。1988年日本九州大学的Adachi等人以聚乙烯咔唑为发光层,改进了器件的结构,获得了高亮度和长寿命的蓝光器件,这进一步推动了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
对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来讲,随着新材料的不断使用,器件工艺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发光效率和寿命现在正在接近实用化的水平。1999年6月Princeton University和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联合开发了最大发光效率为31 lm/W,外量子效率达8%(28cd/A),发光波长在510nm的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如此性能良好的器件也增强了人们对有机发光器件实用化的信心,目前报道的绿光有机小分子器件的发光效率已经大于60 lm/W.
在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迅速发展的同时,聚合物(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PLED)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有机小分子材料相比,聚合物材料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良好的成膜性及加工性(可由旋转涂敷成膜或喷墨打印等方法),具有更好的粘附性和机械强度,易于制成柔性显示等。因此,聚合物发光材料及器件也倍受人们重视,特别是欧洲国家的研究人员及部分美国科研人员。在1983年,Patridge首次报道了聚合物电致发光,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Friend等人成功的开发出以涂布方式将多分子应用在OLED上,即Polymer LED,亦称为PLED。不但再引发第二波研究热潮,更确立了OLED在二十一世纪产业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