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虞镇.doc-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虞镇.doc-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要览表 海虞镇 序号 类 别 项目 名称 被调查人 所在 地点 起始 年代 基本内容 传承人情况 资料情况 1 民间美术 雕塑 圆雕 张振良(40) 东泾村 30年代 红木雕刻,是传统的一种手工技艺,从事红木雕刻的热称雕花匠。经葛兰生手中雕出的一件件红木工艺小件都是新颖别致,古朴高雅,明闻四乡八镇。他的作品有:玉龙笔筒、月季花、迎春读经等。如他雕刻繁荣红木月季花的花叶可随风摇曳‘迎春读经在很小的一方红木上雕刻出红楼梦的人物,弹古琴,读经书等场景。 葛兰生(1925)男 《海虞镇。王市志》 捏面模 周仁保(50) 南塘村 70年代 用于人们新盖了房子之后,家家都有“”写红的风俗习惯。”谢红“是指盖房子之后,人们要准备好丰富的食物,然后请道士进行必要的念经程序,来拜谢土地神。在道士的时候,家里人要大摆宴席,请出事烧制菜肴,厨师烧制菜肴的时候,还要做一些面模,如十二生肖,土地神等,用于”谢红“。 倪浩歧(1929)男 无 根雕 艺术 李华芬(46) 聚福村 90年代 根雕艺术,20实际90年代后,在海虞镇崭露头角,尝试者众多,最知名的是王振环,他是海虞镇小花村人,广采树根,运用素描手法。巧妙构思,创作根雕数百件,件件栩栩如生。常熟电视太〈〈零距离〉〉蓝木曾为他做专照报道。 王振环(1938)男 〈海虞镇。海虞志〉〉、〈〈海虞镇。福山志〉〉 红木 雕刻 倪永忠(52) 张世根(54) 幸福村 河口村 明 匠师门根据传统做工和不同的造型功能、材料、花样的要求,加工不同种类,结构牢固,科学合理,冥和如一的红木制品,红木雕刻完成后还要进行细磨上面漆,上色等十多道工序,然后将生漆连续六七次而完成,色彩端庄富丽。红木家具能做成床、橱、柜等,而雕花则是增加装饰效果。 邓锦芳(1943)女 周雪良(1959)男 红木制品〈〈如意〉〉照片 屋脊 雕花 周仁保(50) 吴江(37) 沈玲华(45) 南塘村 郑家桥村 福山村 明清 汉 做屋脊是指屋顶的切盖过程。是泥水匠人用瓦片把屋脊盖得均匀,服贴。一一般性的屋脊是指“刺毛脊”是指瓦片一叠加上去,叠加到一定的高度。还有一种是屋顶两头翘起中间的部分是泥水匠按照主人的要求雕刻花纹,花纹一般有“八仙过海”,“富平安”主要是讨个吉利。 石惠坤(1955)男 周保生(1954)男 邹甘元(1944)男 屋脊照片 工艺 扎库 温根元(50) 虞南村 汉 预先请纸扎匠模拟人起居住所。屋里成设、生活用品,全用芦杆和彩色纸扎糊成模拟实物,甚至可以扎成电话机、收音机、小轿车等。下午纸屋屋架到场上搭好,纸作家具和生活用品放进去摆好,道士穿上法衣围着纸屋围绕纸屋绕围念经,丧家亲人跟着哭跑,最好点燃此在“五七”那天举行。 缪根兴(1938)男 〈〈海虞镇。周行志〉〉 2 民间舞蹈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调龙 灯 吴江(37) 郑家桥村 汉 用竹扎成龙的骨架,有龙头、龙身、龙尾和球型夜明珠。龙头、龙尾各为一节,龙身有7、9、11节不等,每节龙体外面都糊上纸,在纸上绘出磷片,里面可点蜡烛。在表演龙灯时,用棉布把每节龙体连缀起来,艺人手持一节。龙头前一人举点明灯的“夜明珠“摆动,龙随珠翻腾飞跃,九曲十回,其实磅礴。旧时,每逢风调雨顺,国泰安时,在春节至元宵前后,往往有龙灯盛会。 顾建新(1956)男 成金元(1935)男 〈〈海虞镇。海虞志〉〉、 陆之雅(30) 三新村 温永华(1962)男 肖仁保(1954)男肖根祥(1941) 腰鼓 吴江(37) 张学清(56) 郑家桥村 香桥村 新中国建立初期 打腰鼓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十分盛行的一个民间艺种,表演者男、女跟半分成两组,每人在腰上挂椭圆形腰鼓一个,双手各持木质鼓槌,交替击鼓,边鼓边舞,节奏强烈,其实雄伟,队形多变,动作细腻,有力,十分引人注目。旧时,在庙会时都有团体演出,现在也有健身作用。 蔡小多、(1947) 祁朴生(1943) 邵亚力(1942) 〈〈海虞镇。海虞志〉〉、〈〈海虞镇。福山志〉〉、〈〈海虞镇。周行志〉 荡湖 船 邵金才(58) 徐桥村 清末 是用竹子扎成的骨架9没有船底),外用彩绸装饰,由以为打扮成渔民的姑娘置身船中,用绸带扣住船的两边背在背上,受扶船的两侧,随舞步前后摇荡,并与船梢划桨的船夫配合默契,边舞边唱。荡湖喜剧色彩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旧时,庙会上常有表演。 凌和尚(1930) 曹兴兴、(1938) 吴永法(1924) 〈〈海虞镇。周行志〉〉 打莲 厢 邵金才(58) 徐桥村 明清 都有男女青少年担当,穿着一色的丝绸衣服,男的头打着英雄结,女的头晌则插着各色的珠花。他们受礼拿着装有铜钱的连厢棍,边唱边走拍击连厢

文档评论(0)

ted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