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革命的后果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艺术革命的后果解析

艺术革命的后果: 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 ——读书会之《美的滥用》 2011级文艺学 孙恒存 艺术史 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源自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德奥。随着二战犹太人流亡散居英美,该学科也随之在英语学术界生根发芽。 艺术史的理论阐释模型是根据艺术经典的纯粹形式主义分析叙述出一种风格历史或图像内容的理论。 艺术史方法: 一方面是以经典绘画为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坚持绘画的意义可以通过文本叙述出来。 在1970年代遭到某些学者的批评,新艺术史由此兴起。 新艺术史的质疑 问题一:为什么梵高的《向日葵》比葵花籽包装盒上的图案更具能指的独特性? 问题二:为什么对艺术的研究自始至终是一种“历史”? 来自网上 问答问题一 艺术史认为经典绘画或精英文化是一个先验存在,故对第一个问题不屑回答。 新艺术史的质疑将艺术研究的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可视文化物品。 换言之,比经典绘画更为宽泛的“物体文化”概念成为批评家所要考虑的对象。 阿瑟·丹托所说的“美”在这种转换中从艺术内核里面剥离脱落。 回答问题二 第二个问题是将绘画的平面视觉转换为线性文本,使艺术研究走向历史叙事即艺术史。绘画或图像的文本化和语言化意味着要对绘画中的细节进行线性安排。 为什么有些细节要被先行叙述,而另一些则被后置叙述呢?可见,文本文化或语言模式不能有效阐释绘画图像,源自经典绘画的视觉经验也无法言说新的视觉习惯。 新艺术史用视觉模式替换语言模式并广泛吸收来自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其它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视觉文化就在艺术史与文化史的交界地带产生。视觉文化聚焦在视觉性,因而,它也不再关注艺术中的“美”。 当然,美虽然已经不再是视觉艺术的核心,但是它仍然作为道德伦理的代理人混迹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拥有美就成为一个道德问题而非艺术问题。 (引论)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 20世纪晚期,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在人文研究领域兴盛。物体总是经由视觉才形成文化,而视觉的对象总是需要物体来支撑。所以,物体文化与视觉文化的研究理路都是从阿瑟·丹托所描述的美与艺术分家的革命中得来的,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物体文化: 在物体文化的研究中,物体成为一个核心词汇。物体一直是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术语。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将物体看做是理念的派生物,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笛卡尔的“广延”、莱布尼茨的“单子”、康德的物自体、马克思的物质性的第一性质等等。比尔·布朗的《物体理论》 语言学转向与图像转向之后将是“物体转向” ? 物体:意义 物体经常被人类借助批评或观看赋予意义,被赋予意义的物体才具有了生命的形式,也才会被人爱来爱去或恨来恨去。因此,物体常常成为被崇拜或破坏东西的替罪羊。人们崇拜或破坏的毋宁是物体躯体内部的意义。 先锋艺术经常借助平凡的物体来营造艺术的氛围。物体在经过麻雀变凤凰的魔法后,由商品或垃圾变为艺术作品。因为,这些物体具有“入画性”,可以像光滑的捕蝇纸一样,一旦被发现将会在此聚集意义和价值。 物体:崇拜与破坏 有些物体貌似天生被人喜欢、崇拜,有些则被摧毁、破坏。 人们经常会看到旅游景点中铜像的人手总是被抚摸地油亮,握手交流、人际交往的欲望在这被暴露无遗,杜甫草堂中那尊杜甫的铜手无疑就是人类之手的延伸。 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被摧毁的世贸大厦的双子楼。作为物体,何罪之有?它不是导致中东动乱的因素。但是美国人赋予它的意义正是给了恐怖分子袭击它的绝佳理由。 张艮(拍摄) 来自网上 物体与历史时代、意识形态 对某种物体的崇拜和破坏并非人类天生具有的秉性,或许与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历史空间等密切相关。 列宁的雕像横卧在草地上意味着那个国家正开启新的时代。天安门摆放孙中山的画像或许摆放的不仅仅是那个物体,而是某种意识形态。 《战争之王》(尼古拉斯·凯奇 ) 物体与帝国(米切尔) 帝国意味着对人和物体的完全统治。人的因素自不必说。帝国需要大量物体,如同其需要大量劳动力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黑奴虽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获得了解放,但仍然是帝国的物体——异化的劳动身体。 物体:虚拟时代的图腾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以电子为依托的网络虚拟空间的崛起与以物体作为支撑的帝国时代的没落有着巧妙暧昧的关系。 虚拟空间带来的是对物体的空前迷恋和格外关注,正是在客体的虚拟化中,物体的存在方显重要。这是对缺席者的补偿和救赎。 换言之,物体变为虚拟空间时代的图腾,如同恐龙成为我们时代的偶像一样。恐龙的骨架被展陈在博物馆,因此,物体自然也可以被摆放在美术馆中。 物体与客体: 物体无所谓主体和客体,只有经过某些系统加以组织之后才能成为

文档评论(0)

little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