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祝 您 名师点睛: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分析其内容和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热点训练 1.(2009年广东模拟)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而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解析: 在1918年~1920年,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采取了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根据材料可知,此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后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答案:B 中俄建交60周年 时事背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深化,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中俄作为大国、邻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既面临国内发展的首要任务,又肩负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共同努力,确立中俄关系发展长远目标,推动两国关系又好又快发展。 《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胡锦涛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知识链接: 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误和教训,吸取经验教训是当务之急。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小康社会与本节内容密切联系。注意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同中国的改革结合起来。 热点训练 2.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解析: 通过分析理解,这三种经济政策、措施都注重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是其共同点。 答案:D 2 年经典 1.(2009年广东卷)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十月革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斯大林模式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由斯大林建立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的成功的经济政策;苏俄共产党领导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遭到了失败。 答案:D 2.(2009年广东卷)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答案:B 3.(2009年广东卷)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的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答案:C 4.(2009年海南卷)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 《一个经济学家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