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VIP

天津市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津市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专题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2015陕西宝鸡质检)《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2.(2015陕西五校一模)“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2015河南豫东、豫北十校联考)“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5.《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7.(2015河北沧州质量检测)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材料表明(  ) 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到破坏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 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9.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在当时中国,“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条件有(  ) 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分裂割据,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A.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2015河北邢台摸底)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11.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2.(201四川南充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一部分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被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二、非选择题 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生变化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