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 师 无 名供参考学习
大 师 无 名
——记桓台一中退休教师鲍必骥
2009年3月28日,鲍必骥老师九十大寿。
桓台一中校长徐书岩为鲍老师题了一幅字,上书:师魂。
鲍老师说: “却之不恭,距离甚远。”
鲍必骥是桓台一中一名普通的退休英语教师。任教时已逾不惑,执鞭三十载,呕心呖血,七十方歇。九十高龄,仍勤学不辍,诲人不倦。鲍老师师出名校,一生浮沉。视教书育人为生命,一园芬芳,天下桃李;弃功名利禄如浮云,淡泊宁静,玉壶冰心。
鲍老师一生独身。他把内心澎湃的激情化作对教育的大爱,倾注到他的英语教学中,并倾其所有,济困助学,大德高义,成就了一部关于教师的传奇。在桓台一中师生眼中,鲍必骥无愧为教师之楷模,正如徐校长所说,是桓台一中的师魂。
大音希声。
大师无名。
A、浮沉人生:从京城到乡村
鲍必骥的人生颇有些传奇。
鲍必骥原籍安徽合肥。1919年,在“五四”运动爆发前的36天,他在浙江湖州呱呱落地。鲍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幼时就读于杭州一所教会学校,读完了小学和中学。抗战爆发后,鲍必骥到江西赣州《正气日报》社做记者工作。据史料载,蒋经国此时任四区专员,并兼任《正气日报》社长,鲍老师当时就在其属下就职,后转至重庆继续从事新闻工作。1947年,鲍必骥任《中国日报》采访部主任,同年10月经推荐到安徽大学深造,后经中学老师颜源和引荐,从安徽大学进入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专业是国际法。在中国近代史上,教会学校有“北燕京,南约翰”之说。可见圣约翰大学地位之尊。林语堂、贝聿铭、邹韬奋都就读于此。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鲍必骥担任校毕业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居人才荟萃之地,处风云际会之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可以想见鲍必骥恰同学少年的才气和抱负。
鲍必骥于1951年大学毕业。他虽非中共党员,但追求进步,积极融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因表现突出分配到周总理主持的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工作。在政务院他主要在政法委员会负责编辑中央政法公报,当时的直接负责人是彭真和董必武。1954年,他调入国务院法制局工作,在工业劳动法规组任助理研究员。1961年,国家遭遇了空前的饥荒,为减轻财政负担,国家机关开始精减人员,大批干部下放到基层。别的同事大多已拖家带口,此时他仍单身,只有老母亲在身边,便积极请求,他和九名同事下放到山东。读书时就知道教育兴国,他希望能献身教育,于是就被分配到了桓台一中(当时称博兴三中)。
这次下放,成为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此前,“居庙堂之高”,此后,“处江湖之远”。
此前的事,他谈及甚少。仅仅是粗线条勾勒,仍可看出鲍老师早年经历的非同寻常。
2009年8月的一天,他在家看央视的新闻联播。那是一个起义将领的授奖仪式,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他忽然在胡书记周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异常兴奋对说:“看,那个人叫贾亦斌,是我曾经的领导。”脸上依稀看到了当年指点江山的少年豪情。
他的大学同学和往日学长中,有前驻港办主任、香港回归的中方首席谈判代表鲁平。良好的教育使鲍老师博学多才,身上透出一种儒雅之气,在那个时代可称得上精英。现在,每年他还收到圣约翰大学北京校友会的邀请。
鲍老师有一颗博大而包容的心。不论命运给予他什么,他都当做是一种垂顾,他坦然接受,然后感恩。
鲍老师倾其半生,把所有对亲人甚至对乡土炽热的爱都凝结在一起,播洒在他的英语教学中,了无羁绊,心无旁骛,几近痴迷。
距桓台一中四十里之遥就是一生落魄而才情超群的蒲松龄的故居。蒲翁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鲍老师之谓也。
1961年的秋天,黄叶满地。
当鲍必骥扶着60多岁的老母亲平生第一次踏上黄河岸边的这方土地时,这位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圣约翰大学的高才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这只是短暂的一瞬。良好的修养,加上与生俱来的包容的性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定位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而焕发出的融入新时代的渴望,使他很快适应了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带来的失重感。就像他欣然接受命运此前所有的安排一样,他欣然执起了教鞭。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教师生涯。
而这时,他已迈入不惑之年。
不惑者,选择已定也。这似乎成了鲍老师此后终身从教的一种暗示!
B、教坛躬耕:三十载天下桃李
圣约翰大学出过林语堂,成为文学大师。同出此门的鲍必骥,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做个大学教授可谓游刃有余,胜任一所中学的教师显然算不上什么难事,但他不以才气自傲。第一年,鲍老师教语文,尽管课本知识浅显,但他一丝不苟。一年以后,学校开设英语课,能说一口纯正美式英语的鲍必骥让学校如获至宝。从此,鲍必骥成为桓台一中办学史上第一位英语教师。从此,他开始精心耕作这方心爱的田园,从未离开。
“学校操场的主席台是老师们推土垫起来的,我也推过车子呢,还扛木头盖房子。”在鲍老师的记忆里,初来时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并不以为苦。
学生的回忆,可以还原鲍老师在那个年代的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