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摄影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的诞生与发展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第一节 理论基础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著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著,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毕竟是只可观察,无法记录。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屏幕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第二节 萌芽和诞生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暗箱,是一个密不透光的箱子或一座没光的暗室。在箱壁凿个小孔,让箱外物景光影穿过此孔,在箱内壁上构成倒影。画家坐在箱内,铺张纸在倒影处,即可描成图像。暗箱,经人们智慧,小孔配上玻璃镜头,改进映像的细质性。暗箱本身也改进为体积小,轻便好携带的小匣子,广为画家普遍作为绘画辅助的好工具。曾有人把双凸透镜镶置在暗箱孔上,可得到较好的明确的影像。1611年,卡皮尔(Kepler)在著作《Diaptria》中,首创使用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复合透光,更为暗箱内的影像呈现前所未有的摄影明析度。世人推崇他为照像光学的始祖。到了18世纪,暗箱普遍被使用。渐有便于描绘肖像、静物和室内绘画的小型暗箱,以及用于户外风景可手提的、轻巧的暗箱。摄影技术,被人们发现且应用在描绘上,让有心人士已意想到:影像应该不必费时、又劳动手来描绘,而能利用较好方式,即可将影像保存下来的方法。于是,就有 感光存影的办法被发明。摄影的机具如照相机,摄影材料如感光底片、显影剂,甚至于影像由黑白进而为彩色等等,应用而出。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了最原始的照相机,即“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显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2年,英国科学家乌拉斯顿(Wollaston W Hyde 1766-1828)利用多片凹凸透镜,制出有史来最好的摄影镜头。开始奠下,研发未来有更好、更精准摄影镜头的基础。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 1729-1871)发明了摄影的定影法。他发现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以长时间保存影像。其定影方法,一直被人们延续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世界摄影历史上,第一张可以摄影成像的图片,由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1765-1833)在自家顶楼的工作室中制成。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16年,他用氯化银感光纸,存影了黑白负片。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用沥青涂于铅锡合金板上制成感光底片,放置在特制摄影机中,然后利用阳光对着窗外进行拍摄,经过长达八小时的曝光,再用薰衣草油冲洗感光过的底片,获得了影像影调也原景物相同的正片。《窗外景色》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建筑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叫做“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达盖尔摄影法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 J M Daguerre 1787年11月18日—1851年7月1日)法国人,发明家、美术家和化学家。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曾于1822年在法国巴黎开办了一个名叫「幻象画」绘画景色展览。他用各式各样的灯光变化照射在画面上,产生使人意料不到的美好奇妙效果,声誉卓著。1827年他遇见尼埃普斯,两个人志趣相投,从1829年开始起,他们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和完善尼埃普斯发明的阳光照相法。不幸,1833年尼埃普斯因病辞世,达盖尔继续进行实验不已。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