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味“和而不流.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咸味“和而不流

咸味“君子和而不流” ? 作者:张兴栋 ?? ?“君子和而不流”语出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凡是读书有些功底的朋友,都大致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为人要和顺(态度),要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力),但又不能无原则地随波逐流(底线)”。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在仔细探究“和”的原则、依据和运用的重点是什么时,会发现其美中不足。 一、让六欲胎死腹(心)中才是“和”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是七情六欲的代指,再简化一下就剩情欲两字。网页一搜,曾经试图确认七情六欲全部外延,并一一列举的各路朋友,绝不在少数,但是答案杂乱,莫哀一是。所以,后面会随文会呈现出我个人的特别分析。毕竟七情与六欲是能够区分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不乏出现,那些主张要“去人欲,存天理”这一类圣哲命题的原因之一。 从“之未发”三字可以看出,情欲不是“发或者未发”的施动方,而是受动方。那么,情欲的施动者是谁?显然只能是自己——那一颗活鲜鲜跳动的心。 那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就可直译成:心未发情欲叫作中。如果只求其中的善意,可译成:心未发六欲叫作中。人们常常说的“心中”两字,是不是这样来的?我认为,很有可能。这样一来“中节”一词就好解释了。 节,从竹即声。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发而皆中节”就可译成,六欲虽发但在心中就被缠束住了,意思是,让六欲胎死腹(心)中,这叫做“和”。有经为证: “礼作于情,或兴之也,当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后之舍则义道也。或舍为之节则也。”(语出楚简《性自命出》一书)。通读全句就知道,情或许会发(兴),要根据事况制住它,制住的方法就是舍,舍就是节的实现措施。再联系与《性自命出》同时出土的《语丛》,有“情生于性”,“欲生于性”,又知道情欲本同源。这样,把“发而中节”看成是让六欲胎死腹(心)中,理由就更顺畅了。 在儒家思想中,“和”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这无疑也是对的,但需要进一步指明的是,“和”要以中为本,“本”就是根。无论是情欲未发或者已发,都暗含着心中有情欲这个事实,这才使“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具备了可成立的前提。意思是,天下人,尤其是翩翩君子,当以中为本,在六欲发作到心外之前就应当得到制约,这才是通达的道。 在今天看来,“和”能使用的范围更广泛了,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附相生、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而人类又是世界的主人。因此,天下人知道“和”的越多,会“和”能“和”的君子就会越多,这才是回归世界万物和谐共处的基本途径。路走对了,才会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美好愿景。 二、兴帮兴国三步曲:和??乐??德 仅从字面上理解,“和”也不等于“同”,“同”是无差别的同一,而“和”是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有机结合。从而引伸出“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才有怡人的环境,有男有女方有人类的繁衍,有老人、成人、孩子方有代际结构……如果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同一种性质、同一个模样,将是一种多么单调、多么可怕的情景!”也很有意义。但我认为,还要更进一步指出“和”的意义。 同时出土的经典《五行》中有“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举。”这实际上是古人预先给我们奏出了兴帮兴家之路的三步曲:和——乐——德。同时《五行》还说“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经中叙述竟达五次之多,反复说内说外,绝对地是为了让后人明确,除了圣形内外都是德之外,而仁、义、礼、智四形中,德只存在于心中,是心内之形。这给让六欲胎死腹(心)中的论断,另有了一个理论支撑。 现在分析情欲的差别。《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就十分清析地指出了七情是哪七种,同时还指出了是人的本能,不是从后天学习中得来的。试图对七情六欲进行过探竟的朋友,几无例外,都是七情之外另找六欲思路,也几无例外,找到的“六欲”都是生理方面的内容。实事上,七情全归属于心理。我们努力从善意来理解,情欲本同源,从性而生,本身也都具有力量,是一种能量,本来就不好分,区别一下,那就是:爱归于情类,而喜、怒、哀、惧、恶、欲归入六欲类。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出:为公是情,为私是欲;为人是爱,为已是欲。那就让私欲胎死腹(心)中吧。 这也符合人道,人们从可知可控的层面上能了解,才能得以真正实践检验。《五行》中还说:“德之形五,和谓之德,四形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