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脂质体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微磁粉的制备方法: FeCl3和 FeCl2分别溶于水中,过滤后 混合,加入适量分散剂(如葡聚糖,防止磁化过 程黏结),经超声、搅拌等过程,制成磁流体 (Fe3O4黑色胶体),干燥后为超微磁粉。 特殊性能脂质体(磁性脂质体) 第六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一.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作用机理 吸附 脂质交换 内吞/吞噬 融合 扩散 磷酸酯酶消化 1.吸附(adsorption) 吸附是脂质体作用的开始。 脂质体通过静电疏水的作用,非特异性吸附到细胞表面; 通过脂质体特异性配体与细胞表面结合,而特异吸附到细胞表面; 吸附在细胞表面的脂质体仅在蛋白溶解酶作用下才能与 细胞脱离。吸附使细胞周围药物浓度增高,药物可慢慢地 渗到细胞内。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2.脂质交换(lipid exchange) 脂质体的脂质成分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进行交换,而 不释放水相内容物进入细胞。 脂质交换过程为脂质体首先吸附在细胞上,然后在 细胞表面特异交换蛋白介导下,特异性交换脂质的极性 头部集团或非特异性地交换酰基链。 3.融合(fusion) 融合是指脂质体的膜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中而释放出水相 内容物到细胞内。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4、内吞/吞噬(endocytosis / phagocytosis) 脂质体作用的主要机制。 具有吞噬活动的细胞摄取脂质体进入吞噬体 质膜内陷形成的亚细胞空泡 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形成次级溶酶体(发生细胞消化) 溶酶体溶解脂质体 释放药物。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5、扩散 皮肤用脂质体凝胶剂,类脂膜成了控制释药膜,内含药物通 过扩散方式释放进入体内。 口服脂质体,大多数在胃肠道破坏,但也可通过脂质体与胃 肠道黏膜吸附、扩散或融合释放内容物。 6.磷酸酯酶消化 脂质体的磷脂膜可被磷酸酯酶消化。肿瘤组织中磷酸脂酶水平 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所以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更容易释放药物。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 1、脂质体的大小 ⑴ 脂质体的大小不同,在体内的分布不同。以静脉给药为例: ①﹤50nm,可透过肝内皮,RES的巨噬细胞内吞,转到肝枯否氏细胞融酶体中; ②﹥1μm,趋向于肺内停留; ③2-7μm ,被毛细血管网摄取后,积聚于肺、脾和肝; ④7-12μm,多被肺机械性摄取; ⑤﹥15μm,经肠系膜、肝门静脉或肾动脉给入,分别被肠、肝或肾摄取。 ⑵脂质体的大小不同,在循环系统内停留的时间不同。粒径愈小,体内停留时间愈长。脂质体小,分布广,代谢率低。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2、脂质体的表面电荷 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和荷电量影响脂质体与细胞膜的吸附作用。 靶细胞与脂质体带相反电荷时,会显示静电亲和力。 用正电荷脂质可降低药物对心、肾、和骨髓的毒性。 3.脂质体的组成 膜成分可直接影响脂质体所有作用机制和脂质体在体内的行为。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4.药物的包封方式 药物是嵌入双分子层亲油部分还是包入水层,会影响其分布 和释放。体外试验证明,药物包入水层中,比嵌入脂相亲油基中 释放速率快。 5.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受血浆蛋白、酶和血清等多种因素影响。 口服:受饮食、胆盐、酶和pH的影响; 静脉给药:以小粒径作用时间长; 眼、鼻和皮肤给药:以大粒径的脂质体作用时间长; 气雾化脂质体:吸入时不论大小,均多滞留于肺。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一、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 二、缓释性 三、降低药物毒性 四、提高药物稳定性 五、靶向性 第七节 脂质体的特点 (一)靶向性的概念 利用载体药物释放系统改变药物的动力学,仅使药物 作用于病变部位的靶细胞,而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作用。 1.药物靶向性传递的三种方法: ⑴药物本身具有靶向能力。 ⑵ 将活性药物以药理惰性的形式(即“前药” )给予,在靶部位经化学或酶活化后发挥治疗作用。例如多巴胺的前药L-多巴,脂溶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在纹状体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多巴胺,发挥疗效。 ⑶ 利用生物惰性大分子载体系统将药物靶向于特定部位。 脂质体的靶向性 2、靶向性分级: Ⅰ级:器官组织靶向性,将药物靶向到特定的组织器官 的毛细血管床; Ⅱ级:细胞靶向性,将药物选择性输送到特定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 Ⅲ级:细胞内靶向性,将药物导入细胞内亚细胞位点,(如溶酶体、线粒体或核等)。 脂质体的靶向性 (二)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 1、细胞毒性很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它们是哺乳动物细胞膜的天然成分)。 2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