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小学社会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课品.ppt

对深化小学社会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课品.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深化小学社会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课品

对深化小学社会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 赵亚夫 2005.5.9 山东泰安 说 明 这里所讲的内容依托此次大会的宗旨,就我国小学社会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我所谈的内容,基于这样的逻辑:实践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与《课程标准》所期望达成的目标的距离)——我们已获得的突破性成果以及仍存在的困惑——这两门课程所期望达成的水准。 山东省“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积极贡献,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科课程 ——兼谈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 小学社会科课程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公民道德纲要》看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何在 1、小学社会科课程基本的价值取向 社会科首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课程的价值——着眼形态,还是本质?)。 社会科课程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从综合课程着眼,它们可以融为一体;从国情着眼,社会科课程扩展了新时期道德教育的视野,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理应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不盲从、不跟风,需要理智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是“新型的思品课”或“社会课”)。 培养国民的自信力(用公民教育定位社会科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认知能力的养成和价值观熏陶)。 奠定做人、做事的基础(这个基础在小学阶段,不能都依靠“经验”或“生活”去获得,“教”甚至“灌输”都是必要的)。 我们的自信力从哪里来? 培养国民的自信力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开发。(我们现在太关注西方世界的东西,他们说点头,我们才“自信”,他们摇头,我们就“发颤”。我们有太长的时间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了。) 过去我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强调“三个主义”,这是不应该动摇的。(但是也必须看到,“重视”和“强调”与“做好”、“做实”不是一回事。对我们已经习惯的做法应该进行深入的反思。比如,现在把“品德”和“社会”绑在一起后,历史和地理教学内容被大大削弱,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课程改革只是搭建了一座通向有效的道德教育的平台,我们需要有智慧和能力去实现教育理想。(我们需要务实的理论,没有理论,我们不可能成熟;我们需要用科学指导实践,没有科学/态度和工具,我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步;我们需要有智慧的、热爱生活的大批的德育教师,因为没有智慧我们很难真正懂得教育,不热爱生活,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学生。) 热爱学生,对教师而言,始终是第一位的专业思想。 2、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看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过去从事思品教学的教师和社会教学的教师,都应该转换思路,现在远没有完成。) 学校道德教育需要专业化和宽口径。(我们更需要学科教育的建树,而非上位的 教育理念)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学会行动是教学的中心目标。(而非活动) 3、《品德与生活》的生命力何在? 《品德与生活》反映儿童生活的整体性,但不能包含儿童的全部生活。 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但不能放任对儿童的教导。 倡导广义的学习观,但不能过分强调儿童“动态的”、“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确实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特点和主要内容: 三条主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层面(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何在? 切忌将“综合性”概念化。 切忌将“生活性”庸俗化。 确实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特点,即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点面结合(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切实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内容的内涵。 教学要重视细节处理;重视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二、小学道德教育的成绩与困惑 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对理念的理解、三维目标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与管理制度的滞后) 1、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首先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科书初步由“多本化”向“多样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尽管现在的教科书还存在着较重的模仿痕迹) 教师的教育观念向更加关注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转变。(尽管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我们对自己提出的教育理念还缺乏有力的、成熟的实践证据。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学到最好的东西——只是接受他人的东西。) 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尽管我们倡导的“活动”方式、重视“儿童经验”的主张还是表层的) 教科书有所变化 以儿童生活为中心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版式新颖 教师观念有所变化 普遍承认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

文档评论(0)

ust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