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幻灯片)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答案:学评价1、fǔ gǎo zhì wǎn bū chuò lí mén gǔ yì zhuó 2、颜色:脸色。 见:表被动。 振:抖动。 鼓:敲打。 举:全鼓:敲打 形容:形体容貌 3、形容 古义:体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至于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枯槁 振聋发聩 皓首穷经 沧海桑田 5、(1)《楚辞》是战国时代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和《远游》等。(3)略 6、选(D)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式的能力,其余都是被动句。D是疑问句 二、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1、“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我独清”、“我独醒”。“弹冠”、“振衣”; “宁赴湘流”、“葬身鱼腹”。2、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3、(1)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明辨是非、高洁白奉,而且至死不渝。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1、参考意见: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的“沧浪歌”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罗江而亡。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自序》)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离娄上》)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杀身成仁”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2、参考意见: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比如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四、1、有生存就有死亡。作为人类,我们无论怎么认为,逃避死亡也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或者欲盖弥彰的话题。但作为个人,我们可以把愿望寄托在书本、竞技等等和孩子的身体上,也希望从中发现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谛,或者延续生存以寻找真理或者生命的真谛,这种观念几乎成为所有人的生存目的。 我们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敢于面对死亡,但又要珍惜生命,寻求生抑或是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2、参考意见:此探究活动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渔父的文化内涵。庄子说:“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好也”。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渔文化,或者说是钓文化,的确都体现了无为与非功利的特点。由此,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情趣所在,帝王将相、文人豪士、贩夫走卒,诸色人等,都有过“江海情趣”;可以说,自古名人,没有不钓的,自古隐士,没有不渔的。在古典文学与古代文献中,渔父与钓翁,都是隐逸与智慧的象征。钓翁,是没有完全出世的渔父。渔父,才是彻底隐逸的士人。但他们精神实质是基本一致。 【小结】 ?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号。我们仰慕他,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要走进高山,感受他的精神气息,将他的精神养分内化为一种动力。 布置作业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