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0毫针刺法专用课件
毫针刺法 海口市中医院针灸理疗科 郭桂琴 概念 利用毫针,通过一定手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来防治疾病的方法。 毫针的结构 毫针分为5个部分: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刺前准备--选择针具 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 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针刺前准备--选择体位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基本操作方法--消毒 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 拭,方可持针操作。 针刺部位的消毒:在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针具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此法首选。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煮15~20分钟,可消毒。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针具消毒 药液浸泡消毒法(3种): ①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②“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③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 进针手法 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押手 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 进针手法 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 舒张进针法 :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进针手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针刺角度 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针刺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在临证操作时除了遵循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外,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治疗目的等方面决定。 得气 又称“气至”,“针感”,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针刺感应。表现:医者会感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得气的意义 得气与否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得气与否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 得气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 取穴不准 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 手法不当 患者病重或体虚等 促使得气的方法 准确取穴,调整角度深度,合理应用手法 留针候气 行针催气 温针、艾灸 行针 又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 --提插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构成了提插法。指力一定要均匀,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