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为改变技术93夜师一ppt
行為改變技術 在班級經營上的應用 組員 939215 林 源 彬 939223 林 素 蓉 939229 劉 憶 華 939242 曾 佩 翎 939246 潘林依潔 行為改變的意義 行為改變技術術語源考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背景 基本的行為原理 行 為 改 變 的 技 術 結語 行為改變技術的定義: 應用學習心理學或其他的實驗心理學所獲得的原理原則,以有效的改變人類行為,包括良好行為的增進,以及不適當行為的矯治與根除的方法,就稱為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術語源考 一九六二年,英文(behavior modification )這一專門術語最早出現在華森(R. I. Watson)在1962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上。 一九六五年,見於烏爾曼和克拉斯拿兩人合編的專著書名:「行為改變個案研究彙編」以及「行為改變研究技術」。 民國六十八年,我國教育部公布「特殊學校教師登記辦法」,第十七條的特殊教育科目中,正式採用行為改變技術一詞,並且逐漸用在師範院校的科目名稱。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背景 反應性制約取向論 操作性制約取向論 認知行為改變論 社會學習論 反應性制約取向論 此派主要的貢獻人物有巴夫洛夫、華森、瓊妮、赫爾、俄貝、以及愛克森等。 巴夫洛夫的唾液制約實驗 最著名的制約反射實驗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射,唾液分泌反射為「非制約反應」。在制約學習過程中,只要實驗者先出現鈴聲,然後隨即出現食物,則自然引發狗的唾液分泌,經過數次,鈴聲則形成制約刺激,以後只要出現制約刺激即會出現制約的反應。 巴夫洛夫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建立制約反應的實驗模式,並進一步探討幾項有關促成制約反射與消制約反射的歷程。其中較為著名的歷程包括「消弱」、「類化」、以及「辨別」、「高層次制約」等等。 華森的恐懼制約實驗 亞伯特原不害怕小動物,會討厭鐵鎚敲擊鋼棒發出尖銳的聲音,若將此兩物同時出現,則亞伯特以後看到小動物也會產生害怕的情形,甚至以後看到相類似的東西也會產生同樣的反應,這就是所謂類化的的現象。 瓊妮的反制約實驗 接續華森的實驗,在華森的指導下,將幾位已懷有懼怕情緒的兒童,解除對動物的懼怕反應。 瓊妮曾用 1.??? 廢棄法-及對懼怕兒童連續幾個禮拜,幾個月不再讓他看到動物。此種方法並未能減弱受試者的懼怕反應。 2.??? 訴諸語言上的幫助 3.??? 消極適應法-一再反覆呈現受試者害怕的動物,以其受試者因見慣動物而不再害怕,結果也無法消除受試者的懼怕反應。 3.? 抑制法-讓懼怕動物的受試參加一群不怕動物兒童的活動,以其因承受同年輩兒童嘲笑而不怕再害怕動物,結果,此法也未能發生效果。 4. 分心法-當受試注意到所害怕的動物時,實驗者要和他說話,或提示玩具,以資分散其注意力。這一種方法雖然能短暫的減輕受試的懼怕情緒反應,但卻無法形成長期的改善。 6.引導制約法.:將受試者所害怕的東西與他所喜歡的東西同時出現,並將受試者害怕的東西採取逐漸靠近的方式逐漸接近受試者,將發現受試者能漸漸不再感到害怕。 7.社會模仿法:將害怕的兒童與不害怕的兒童及動物放在一起,並讓不怕動物的兒童和動物一起玩,並抱著兒童。這種方法能使受試者減少對動物的懼怕反應。 赫爾的驅力消減論 它雖然是屬於S-R論的心理學者,但他的學習論融會貫通貫通巴夫洛夫的反射制約觀念以及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論的精粹而自成一說。赫爾認為學習就是滿足個體需要的各種活動歷程,因個體皆各具有各種驅力,促使個體感到緊張與不安,必須藉助外界的各種線索而採取適當的行動,以求解除緊張。活動結果若能滿足需求,即能消除緊張狀態。因此,驅力的解除結果,更是增強該反應與刺激間的連結,終於形成習慣。因此,赫爾的學習論又稱為驅力消滅論。 俄貝的臨床實驗 實驗方法是對關在籠子理的貓,單獨使用電擊,以便引發焦慮反應,諸如憤怒,抗拒走入原先的實驗籠,拒絕在實驗籠子裡吃東西等。實驗結果,貓表現顯著的焦慮反應,甚至在實驗時未用過的籠子也不敢接近,由此可證,一旦甲情境所形成的焦慮反應,在相似的乙情境裡也一樣會發生。倘若甲乙量個情境的相似度愈高,且愈加嚴重。這就是所謂的類化現象。 逐步誘導餓貓在原先實驗室較為相似的房間進食,一直到所有焦慮的症狀消失之後,在移到原有的實驗室內進食。一旦適應在原有的實驗籠進食之後,大部分焦慮症狀也逐漸消失。這一種治療策略正是有名的逐漸敏感原理之應用。 艾森克的行為治療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讓病患從事一連串具有漸次層次的工作,以便慢慢克服病患本人所遭遇的適應難題。 例如:有一位病患不敢在街上單獨行走,所以鼓勵他獨自在公園裡獨自行走片刻,然後鼓勵他在安靜的街上行走,逐漸引導他在更加吵雜的區域走動。 操作性制約取向論 此派主要的貢獻人物有施金納、克拉、福拉、林德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