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节 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 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古人对汉语语法的种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都散见于哲学、经学、文字学、训诂学、辞章学著作中,有的甚至写成专著。战国时代,注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例: 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 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 《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说明〗: 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公羊传》云:“孰败之,盖晋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 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 《文王》“思皇多士”。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苤苢》:“薄言采之。”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代:孔颖达提出“语法”概念 《左·昭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尔其勉之,相从为愈。”(汉)服虔注:“相从愈于共死。”孔颖达疏云:“服意‘相从’,使员从其言也。语法,两人交互乃 称‘相’。独使员从己语,不得谓‘相从也’。” ——此语法乃古代书面语习惯用法。 按:“相从”——相纵也,各不相强;“为愈,为好。” (宋)洪迈提出了“句法”术语。 《容斋随笔·四笔》:“作文旨意句法固有规仿前人,而音节锵亮不嫌于同者。”——指作文的“句法”。 到了元代,出现了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起点。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了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概括地说:在《马氏文通》问世以前,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词类的研究 A、虚词方面: a.对虚词的解释;b.分类;c.汇集专著——三个过程。 a.虚词对汉语组词成句起着重要作用。虚词的数量之多,运用之广,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 《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亦且。” 墨子揭示出“且”的语法意义有二: 其一,表示事情将要发生; 其二,表示事情正要发生而尚未发生。 他还揭示出“己”的语法意识是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这里说明了“遂”这个虚词 是用在两句之间,表示两事相续。 其它如: 《尔雅》:“逮、及、暨、与也。” 《方言》:“ 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 宁,愿词也。乎:语之余也。矣,语已词也。 西汉初的《毛诗诂训传》,有七处明确提出“辞”的语法概念。毛传的“辞”是指句首、句尾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或词头词尾,这是汉语词法虚,实两大分野的源头。 许慎《说文解字》把“辞”所指的范围加以扩大,并对不同的“辞”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 但是,这些解释还只是立足于训诂,从虚词中找实义。 到南北朝以后,对虚词的解释已经由一个一个的解释进入到分类总括说明的阶段。如: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 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他把虚词分为三类。 唐代柳宗元又把语气词叫做“助字”:按用述分为“疑辞”、决辞二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 “但见生用助辞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但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他在《五经正义》中,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关睢疏》中说: “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章者,明也,揔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篇者,编也,言出情铺事明而编者也。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睢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 这就是后来的虚字实字两大类的分界之源,只是未提出虚词之名,真正提出虚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