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复习提纲最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复习提纲最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大气成分 作用特点 典型实例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大部分可见光能到达地面 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的尘埃 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例: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太阳辐射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改变了光线的方向。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和朝霞晚霞呈红色都是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例: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①地面长波辐射(红外线);②对流层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列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2)天空中有云时(特别是浓密的低云)逆辐射更强,所以人造烟幕能防御霜冻,道理也就在此中。大气中的CO2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增强。 A 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因而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短波)到达地面。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将地面辐射的75%—95%吸收,使地面的热量不至于大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B关于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消耗CO2减少,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海水膨胀(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④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规律:①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给出冷热关系,会画箭头及判断高低压;给出箭头,会判断高低压及冷热关系) 近地面热,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减小,气流上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容易成云致雨 高空与近地面等压线弯曲方向相反 高高低低:高压的地方等压线向高处凸,低压的地方等压线向低处凹。 总体形状热胀冷缩:地面热的地方等压线膨胀(上凸下凹),冷的地方等压线收缩。 热力环流的局部存在形式及其影响 城市风的成因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 城市风 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使城市温度高于郊区。 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海陆风: 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 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山谷风:白天,近地面风由山谷吹向山坡(谷风), 夜晚,近地面的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山风)。 热力环流还可存在于陆上水面与周围地区、绿地与裸地之间、谷地与坡地之间等地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三种力对于风向的影响: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方向与风向 。 ②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方向与与风向 。 ③摩擦力:减小风速,方向与风向 2、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为摩擦力 C为地砖偏向力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压线越密集,表示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相同气压梯度力下,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三)、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七个气压带中 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气压带(热)、极地高气压带(冷); 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3、多雨: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锋)、中纬西风带 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信风带(北:东北信风;南:东南信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的原因:因

文档评论(0)

tianma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