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红色旅游资源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中红色旅游资源论

论巴中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的旅游活动。 巴中地处川陕交接的大巴山南,川陕渝的金三角地带,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和中心,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元帅徐向前和王树声、洪学智、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等446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当年,40万巴中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壮烈牺牲。巴中籍红军有29人成为将军,87人成为省部级领导。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众多的革命遗迹,巴中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军修建的最大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石刻标语之王——“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众多的红军遗迹、遗址和纪念馆,以及数以万计的红军文物。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之众,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西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下面就重点讨论两个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红色石刻标语”和“女性革命”,以及巴中有关政府部门对开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措施等内容。 一、“红色石刻标语之最”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中国石刻较多的是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中国古代石刻只是少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宗教大师们涉足的艺苑,普通百姓特别是穷苦农民,是根本无缘的。而在川陕苏区,石刻的创作者全部是红军指战员和当地农民、手工业者。红军石刻标语是战争史中的“文化武器”。川陕苏区的红军石刻标语达到了三个“中国之最”: 一是红军石刻数量最多。据统计,红军当年在川陕苏区留下的大小石刻标语有7000余幅; 二是保存最完整。新中国成立后,留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有4000余幅(其中通、南、巴、平3000余幅),至今在通、南、巴、平保留完整的还有近1000条。 三是红军石刻字幅面积最大。在川陕苏区最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就是利用那里山高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各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郁的石刻标语。红军石刻标语内容涵盖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根据地建设以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大世界罕见。位于通江县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标语,前者每字高550厘米,字幅宽470厘米,笔画宽70厘米,深35厘米。后者每字高570厘米,字幅宽460厘米,笔画宽65厘米,深10厘米。两个标语笔画内都可卧下一个人。整个标语数十里外清晰可见。 红军石刻标语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宣传动员的历史见证,在近代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同时它又是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的历史内容同石刻文化形式很好结合的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这样的旅游资源全球罕见,独具魅力! 二、“长征女红军的摇篮” 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也说:“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 实际上,川陕苏区妇女的觉醒走在了全国前列。1930年初期,川陕苏维埃革命区域有30万女性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她们中的部分人组成了红四方面军建制下的妇女独立团,妇女独立师,人数达到2000余人,她们是红军三个方面军中人数最多达到唯一成武装建制的女红军作战部队,这在当时的中国苏维埃区域甚至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1934年秋季的一天,6名红军女战士在某乡镇上发现一群敌军在一农民家吃饭,6名女红军见状,如下山猛虎般几枪扫过去,一边喊“缴枪不杀”,一边向敌人射击,就这样,川军28军一个机枪连被女红军缴械,共缴获敌人机枪5部,步枪96支,创造了6名女红军消灭敌人一个机枪连的神话故事。除去直接参加红军的人数,还有无数的妇女同志工作在川陕苏区的妇女地方组织中。川陕苏区的地方妇女组织,开始叫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后来又改名为女工农妇会,主要参与从事“支前”工作的运输队、洗衣队、被服厂、生产队、代耕队等的工作。据资料统计,妇女参加机关部队、学校、工厂,完全脱离生产的有1万人以上,而不完全脱产却参加了这些组织的会员至少有30万人之多。这个数字在全国各大苏区乃至世界已有的革命历史中绝无仅有! 以“长征女红军的摇篮”定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