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从匮乏到丰富 ------论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之变化 改革开放之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衣着风尚 30年前,在所有人身上,绿蓝黑灰色的衣服,数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也许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颜色就会引来“资产阶级思想”的指责。 30年前,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往好听里说就是以艰苦朴素为荣,归根结底就是供应紧张,一人一年就给三四米布,加上挣得也少,一件衣服往往能供兄弟几人穿好几年。 改革初期:走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当年最抢眼的就是大街上横扫而过的大喇叭裤。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80年代色彩缤纷时代的来临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而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 1992年国际时尚品牌进入:4月,LV中国旗舰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Armarni、Channel、Dior、Gucci等品牌陆续跟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类国际品牌开始进入中国,我们从长期以往的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凸现个性、标新立异。 如今……. 民以食为天 ------30年来的饮食文化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贫富盛衰,由最初的食不果腹,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票证盛行,再到改革开放后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直至如今吃要讲究“绿色”“健康”。 改革开放前,每家每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餐桌上的食物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得像个样。 1982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人们在买米。排队的人们把冻僵的双手塞进口袋里或缩到袖子里。队伍很长。 八十年代的食物配给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菜篮子工程与食物多样化 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告别了油盐糖肉油凭票买、每人每月细粮定量的捉襟见肘的年代!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21世纪的市场蔬菜种类日益繁多。即使是在冬季里,市场菜摊上也摆满各种新鲜蔬菜。 到了现代,吃饱已经不成问题,我们的重心已经偏向,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 住宅的变迁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房屋的变迁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的、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这一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进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福利分房”时代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那时候,房子面积分配的大小要根据家里人口的数量。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筒子楼,便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 福利分房与筒子楼 “筒子楼”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单元楼与住房制度改革 八十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带卫生间、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用今天的眼光看房子面积是很小,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了。在这之前,大家洗澡都是凭澡票进大澡堂,住进单元房后,在家里就可以洗澡了。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房改后,无产阶级拥有了房产,变成了“有产”阶级,在住房问题上,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原先的福利分房被市场经济模式的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