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高州木偶戏供参习
浅论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府(古高州府包括现茂名所辖区县及吴川、廉江等周边县市)民间艺人在中原木偶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汉俚文化融合的结晶。1957年,高州木偶戏获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已经扬名全国,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6年5月,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高州市成为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赖以成名的重要法宝。据专家考证,高州木偶戏具有独特的民族学和民俗学及美学等特点,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从起源发展、艺术特色、社会功能、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些简单探讨。
一、高州木偶戏的起源和发展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中国的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的“傀偶子”条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阏氏望见,谓是生人,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多样化。据《茂名市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戏曲”记载:自南朝元嘉三年(426年),杖头木偶传入福建,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高州府清道光年间县志载:“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元宵节期,觐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 。“唱偶”指的是木偶腔,“弄傀”则直接就是演木偶戏。至今,高州“年例”(即社日)还保留这一传统。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间的“年例”期,各地都要上演木偶戏,村落间锣鼓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四百多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小班(单人木偶戏),清末发展了又发展有中班(四人班)和大班(八人班)。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木偶戏积极扶持。茂名县(即今高州)于一九五四年成立了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戏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戏新人。一九五七年十月,老艺人吴德文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获优秀奖,使高州木偶戏获得较大发展,文化部门还设有专人管理木偶戏演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代表队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会演”,“全国民间艺术会演”,都获得好成绩,更有木偶艺人被选入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世界木偶艺术观摩大会”,演出《孙悟空三调巴蕉扇》,获团体第二名。文革后,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业余戏剧、音乐工作者和有名望的木偶艺人,对木偶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得木偶戏得以空前繁荣和发展,全市有200多个大中小戏班,木偶艺人达1000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据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资料记载,当时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盛极一时。1981年,省文化厅指定选1台单人木偶戏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由单人木偶戏艺人陈铭器赴京演出《孙悟空甘拜下风》、《水漫金山》和《小白兔遇险记》,获优秀演出奖。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先后来到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香港海燕唱片公司专程到高州录制木偶剧团演出的《芙蓉仙子》、《猪八戒招亲》两剧的录音,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发行,木偶戏艺人梁东兴还应德国有关部门邀请,远赴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市演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以人代偶、木偶戏唱腔”的人班木偶戏;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州市创建了“以木偶为演员、以粤剧为唱腔”的木偶粤剧团,实现人与木偶同台的立体表演,活人与木偶互变,同台表演,将古老的木偶剧进行艺术化的创新,把木偶、粤剧与戏曲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以崭新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与精美的舞台设计、巧妙的灯光融成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大浪淘沙后,高州木偶粤剧团成了保存和发扬木偶戏与粤剧传统的翘楚。
木偶戏,曾经是我们父老乡亲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电影、电视、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其他娱乐活动的花样频出,高州木偶戏独领风骚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渐渐退出了娱乐中心,只成了少数发烧友的至爱。很多木偶艺人也收起“家当”,成了电视剧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