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供参习
                    白族音乐的历史及其形式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介绍有关白族音乐的历史、发展以及白族音乐的特点。这里主要包含有文献记载的和流传于白族民间的音乐形式与作品,并通过对其中几种重要音乐形式的简要分析,期望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关键词     白族    音乐   历史   洞经   打歌调   白剧
 
一、简述白族音乐的历史
    各少数民族以及民间的文艺理论理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汉族文化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中原地区,历史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在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发展中逐渐趋于同化,已很少保存有各民族独有的特点。但在边疆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聚居点较多,交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各民族的特性文化均得以相对完整的保存,由此而形成了一副副色彩绚丽的民族文化风景。这种现象在云南省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云南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聚居点最多的一个地区,在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独特性与多样性的双重特点。
在云南有二十多个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如:白族、佤族、苗族、侗族、彝族、纳西族以及傣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这些独特的文化中,音乐是最闪光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专门谈谈白族的音乐文化。 
白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元江、丽江、昆明、安宁、南华以及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区。白族的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西南地区,据2001在全国人口条调查统计,白族大约有1858063。
若追述白族的历史,可以早至从秦汉以前,在西汉时期,朝廷向西南边疆移入大批汉民,将汉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由此而推动了白族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种发展到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顶峰。
虽然在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上,有关白族音乐的内容并不多见,但在民间流传的曲调与歌舞却十分丰富。从宏观上看,白族音乐的旋律一般较为粗狂,节奏趋于简约。这种特点在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定型,当时四乐句音乐旋律大量流传并延续至今。如:建川山歌《三尾鱼秋调》以及《唐代会要》中记录的白族《秋枝词》等,这些音乐多为四乐句结构。作为南诏国音乐高峰的应数学习并吸收了异地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南诏奉圣乐》(也叫《南诏奉圣乐舞》)。南诏乐自此便由西南边疆传入唐朝宫廷,并被列于十部乐,其演奏形式为宴会立奏宫中坐奏。
在古代,白族音乐相结舞蹈踏舞的踏歌,南诏有名的《狮干舞》在唐朝时期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在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丰甫"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东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民间传统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生活。在南诏白族诗人杨其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
二、白族音乐的体裁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大本曲、吹吹腔、器乐等。民间白族歌曲有如下三种情况:
1. 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的,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等。
2. 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在音乐语言上相互交流融合的,如“后山调”等。
前者融合了临近鹤庆白族的山歌音调,并成为这一地区白族及白族人民所共同的歌调;后者由于和普米白族相接近,歌调中融合了白族和普米族的民歌音调。
     在大理、剑川、洱源、鹤庆等地区的佛教与道教较为发达的城镇和乡村,还广泛流行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演奏的“洞经音乐”。这种“洞经音乐”源于白族民间音乐,后由于融入了〈大洞仙经〉等经腔和曲牌故名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南诏国宫庭音乐互相演化而成。其乐器中分为打击乐与管旋乐两种。现保存有的曲目是〈将军令〉、〈水龙呤〉等二十多种。
    三、白族音乐的乐器
    白族的乐器品种较多,古代汉文献把铜鼓归为了滇焚的“蛮夷乐器”。在晋宁石寨山汉墓中,出土了一个铜鼓形贮贝器上铸有两人抬一铜鼓,一人双手戴大圆环,手舞足蹈,另外二人正边打鼓边唱歌,这说明白族先民汉代就已把铜鼓作为乐器了。今天流传并常用的弦鸣乐器有三弦、胡琴等;膜鸣乐器有两端蒙皮,直经尺许的小鼓以及单面蒙皮的小八角鼓等;气鸣乐器有木叶、芦管、唢呐、笛子以及萧等;体鸣乐器有锣坡等。这些乐器多为汉族地区传入,但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独特的有体系的演奏形式,并深刻影响了白族音乐语言的发展。
    四、白族音乐的常见形式
    白族音乐中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的特点。“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